近年來,白色外觀的產品有日漸提升的趨勢,越來越多白色款的DRAM或是一體式水冷的設計在市面上亮相。對於玩家來說,ARGB的燈光效果要求是很常見的,然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假如使用白色款的ARGB DRAM呈現白色的燈效,會發現白色燈效好像會有明顯偏冷或偏暖,也就是偏藍或偏紅的視覺差異,因此可能會需要用板廠自訂的燈效軟體去做設定調整。 這篇文章,我們就先來依序看看ASROCK、ASUS、GIGABYTE與MSI四家板廠的燈效軟體該如何操作,接著看看白燈是不是真的能”準確”設定成自己預想的視覺結果,最後稍微深入探討一下真正影響色差色偏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四家板廠燈效軟體基本操作教學: ASROCK 假設我們今天手上的主機板為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先上網搜尋主機板資訊。進入頁面後選擇支援與下載,選擇自己所使用的作業系統後下載工具軟體 接著開啟下載好的資料夾後將裡面的檔案拖曳到桌面上(此動作等同於解壓縮),執行安裝程式,接著依序步驟將程式安裝完成。 安裝完成即可直接看到控制介面,選單上有各種相對應的裝置可以做選擇,點選記憶體即可看到各顏色深淺區間可以直接選定調整,同時也有像是呼吸、彩虹、靜態等,讓使用者可以自由轉換視覺效果。 ASUS 假設我們今天手上的主機板為ASUS ROG MAXIMUS Z790 HERO,先上網搜尋主機板資訊。進入頁面後選擇驅動程式及工具程式,選擇自己所使用的作業系統後下載公用程式Armoury Crate。 接著開啟下載好的資料夾後將裡面的檔案拖曳到桌面上(此動作等同於解壓縮),執行安裝Armoury Crate程式,接著依序步驟將程式安裝完成重新開啟。 重新開啟後閱讀最終使用者協定並同意隱私權政策,即可開始進行燈效軟體的使用介面。 一開始先選擇欲同步的裝置,選擇主機板以及記憶體後,可以看到在ASUS的主板上有各種Aura燈效模式,像是呼吸、閃爍或同步變色等,讓使用者可以依照心情或喜好隨時做改變。 接下來大家可以分別看到”紅綠藍”各參數值的輸入,在這邊可以直接輸入想調整的顏色色標,呈現效果會”相對準確”,除此之外,也有各顏色深淺區間可以直接選定調整,大家就可以在此處自由調整自己喜愛的顏色效果。 GIGABYTE 假設我們今天手上的主機板為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先上網搜尋主板資訊。進入頁面後選擇自己所使用的作業系統後下載程式GIGABYTE Control Center。 接著開啟下載好的資料夾後將裡面的檔案拖曳到桌面上(此動作等同於解壓縮),執行安裝GIGABYTE Control Center程式,接著依序步驟將程式安裝完成。 進入到GIGABYTE Control Center後,需先點選update center進行檢查,這邊須特別留意,僅選擇Gigabyte control center更新,右側卷軸往下,還有其他選項需要取消)。 之後再次點選Update Center,更新GIGABYTE Storage Library + GIGABYTE MB RGB tool,接著選DRAM圖樣的RGB Fusion即可進入調色與燈效操作。 可以看到有顏色深淺區間可以做選擇,也可以輸入色標直接調整,同時呼吸、閃爍、恆亮等視覺效果可以隨意更換,但有些效果像是波浪是有設定好顏色轉換的呈現方式,就不能直接自定顏色喔。 MSI 假設我們今天手上的主機板為MSI Z790 CARBON WIFI,先上網搜尋主板資訊。 進入頁面後選擇驅動程式,選擇自己所使用的作業系統後下載工具軟體的MSI Center。 接著開啟下載好的資料夾後將裡面的檔案拖曳到桌面上(此動作等同於解壓縮),執行安裝MSI Center程式,接著依序步驟將程式安裝完成。 開始執行MSI Center ,同意隱私權政策後即進入到功能集選單。 在功能集上面選擇Mystic Light燈效,接著選定DRAM LED的控制,即可開始進行LED顏色與模式的調整囉。 燈效軟體白燈測試結果: 了解完四家板廠的燈控軟體基本操作後,接著我們來看看若是將我們的ARGB DRAM都以四家板廠RGB色標255,255,255做調整,以下為四家板廠分別進行的呈現結果如下: 著重在我們一開始要討論白燈的色偏色差疑問(以下將此問題統一稱為色差),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狀況: 1. 同一組兩支ARGB DRAM在四家板廠的白燈有色差。 2. 在同一主機板,同一組兩支ARGB DRAM相互有白燈色差。 3. 單支ARGB DRAM每顆白燈顯示不一致。 那我們同時整理三個可能造成此色差的原因給大家參考: 1. 四家板廠的主機板都是經過不同的設計製造而成,即便輸入相同的色標參數,也可能因為細微的差異,導致最終的呈現燈光效果略有不同。 2. 顏色判斷本身就是一個相對主觀的行為,所以每個人對於白燈偏暖偏冷的感受也許都會有差異。 3. 大家所持有的ARGB DRAM本身的燈珠在製作時就有差異,就算使用燈控軟體去做調整,仍會因為燈珠細微不同,影響到最後的呈現結果。 所謂燈珠不同,我們就來深入來看看可能造成ARGB DRAM燈珠差異的原因。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 理論上來說每顆LED的阻值都有細微不同,廠商會篩選這些燈珠並分類,將呈現燈光效果較接近的歸為一類,若有兩支ARGB DRAM在生產過程分別使用不同分類的燈珠,即便使用燈效軟體進行調整後,在同一張主機板上呈現的效果也會有偏暖或偏冷的色差狀況出現;另一種情況則是,企業有把關要求”單一燈珠分類在同批次生產”的前提下,那在同一張主機板上所呈現的燈光效果色差問題則不容易出現,不過對於電競玩家的需求來說,記憶體常常是兩支或是四支在裝機,若玩家是分開購買ARGB DRAM並用於同一張主板,因為各廠牌的生產批次週期都不盡相同,所以每支ARGB DRAM的燈珠有機率會有色差(即便是同品牌),在這邊我們就會建議玩家購買ARGB DRAM時,選擇購買兩支裝或四支裝來降低出現色差的機率。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透過本篇文章,除了認識ASROCK、ASUS、GIGABYTE以及MSI四家板廠燈控軟體的基本操作之外,也為大家解惑白燈呈現的結果差異,希望能讓大家對於DRAM在燈效呈現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那我們下回再見,掰掰~~~
Read more無論是辦公商務人士、遊戲玩家或是創作者,不同的族群都會有需要外接儲存裝置的時候。外接式SSD對於資料的備份是不可或缺的裝置,那麼在使用外接式SSD時,若是遇到讀寫速度變慢的情況,應該如何處理?導致速度變慢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今天就來整理其中原因,讓大家可以明白自己的外接式SSD發生了什麼問題。 文章目錄 檢查物理損壞 檢查和更換USB傳輸線、USB插槽 清理病毒並執行防毒軟體 清理磁碟空間 除了外接SSD出了狀況外的其他原因 整理以下「兩檢查、兩清理」來幫助各位釐清外接SSD可能出了什麼事! 檢查物理損壞 當外接SSD需要很長時間才能開啟檔案時,可能是外接SSD已損毀。這個時候若是使用的外接SSD有LED指示燈,可以先透過觀察外接SSD的LED燈來檢查。假設在使用外接SSD時,LED燈未正常閃爍,代表外接SSD本身有異常,需要將SSD送修。 檢查和更換USB傳輸線、USB插槽 可能導致外接SSD速度變慢的另一個原因是USB連接有問題。可以先檢查USB傳輸線本身或是電腦上USB插槽是否損壞。若是線材和裝置無毀損,可能是USB接頭與插槽的速度規格不一致。將USB 3.2外接SSD連接到非USB 3.2插槽就會造成速度表現上有所落差。 清理病毒並執行防毒軟體 如果外接SSD上面有病毒,也會造成傳輸速度變慢。SSD中一旦發現病毒或惡意軟體,就需要立即啟動防毒軟體,除了拯救被病毒拖垮的速度,也需要及時拯救SSD當中的資料! 清理磁碟空間 當外接SSD儲存空間快塞滿了,可能也是造成開啟檔案速度慢的主要原因。平時養成整理SSD資料的好習慣,將垃圾檔案和無用的資料刪除亦或是將部分檔案資料備份到其他儲存裝置,都能夠讓手邊的外接SSD有效獲得儲存空間的釋放唷。 除了外接SSD出了狀況外的其他原因 除了外接SSD出了狀況外,電腦硬碟的運作與外接SSD的運作息息相關。整理以下可能原因是發生在電腦硬碟上。 1、SSD驅動器沒有足夠的電源 不同的SSD有其特定的啟動和運行電流。但是,電腦USB埠的電源都是相同的。有時驅動一些外接SSD的電力會超出電腦USB埠供應的電力。所以如果是因為沒有足夠電力來啟動外接SSD的驅動器,建議可以嘗試購一個具有外接電源的USB Hub,一端連接電腦上的USB埠,另一端連接到外接SSD。 2、電腦硬碟上進行多工作業 同時間在電腦硬碟上處理過多作業程序,將文件下載到硬碟、在硬碟中觀看影片、撥放音樂以及從硬碟複製數據等等這些動作都在同一時間發生,就有太多應用程式都在使用驅動器,進而影響到將資料傳輸到外接SSD的速度。或是同時間將太多檔案下載到外接SSD,也難免會發生塞車堵塞的狀況。因此建議,一次執行一個指令,一個檔案的傳輸作業,能夠有效確保外接SSD在一定的傳輸速度之上運作。 3、外接SSD即將死機 驅動程式過時或受損還不至於令人絕望,最讓人緊張害怕的無非就是外接SSD即將死亡。即便是平常有在好好照顧外接SSD,但任何儲存裝置的壽命都是有限的。因此,平時除了定期更新與清理硬碟之外,也需要準備多個儲存裝置並將資料分散以及好好備份。 希望這次的解說能能對大家有所幫助,想知道更多知識分享,請一定要多多關注我們所發佈的文章!我們下期再見啦!
Read more邁入DDR5的時代,Intel及AMD都分別推出了「XMP」及「EXPO」的記憶體超頻技術。然而,想必有很多玩家心想,自己所購買的DDR5是否可以做到「跨平台」的超頻顯示切換,還有是否能同時維持超頻性能。小編聽到了廣大玩家對於跨平台超頻切換的「渴望」,今天就由小編用以下資料來幫各位解解心頭之渴。 目錄 T-FORCE DELTAα RGB DDR5→Intel平台 T-FORCE DELTA RGB DDR5→AMD平台 總結 十銓科技推出了專門支援Intel平台及AMD平台的超頻DDR5,分別為 1. 專門支援Intel平台XMP 3.0超頻的T-FORCE DELTA RGB DDR5 2. 專門支援AMD平台EXPO超頻的T-FORCE DELTAα RGB DDR5 本次將使用這兩款DDR5,針對ASROCK、ASUS、GIGABYTE及MSI四家板廠的Intel平台Z790及AMD平台X670進行跨平台超頻測試,並公布跨平台超頻切換截圖給各位參考。 T-FORCE DELTAα RGB DDR5→Intel平台 以下內容為T-FORCE DELTAα RGB DDR5-6000 EXPO在四家板廠的跨平台超頻切換截圖: GIGABYTE Z790 AORUS MASTER 上圖為T-FORCE DELTAα RGB DDR5 在 Z790 AORUS MASTER的截圖,大家手動進入BIOS後,可以從截圖看到雖然顯示XMP / EXPO – XMP 1,但表示基本參數都有認到,已成功切換。 ASROCK Z790 Taichi Carrara 上圖為T-FORCE DELTAα RGB DDR5 在Z790 Taichi Carrara的截圖,大家手動進入BIOS後,可以從截圖看到雖然顯示Load XMP Setting,但表示基本參數都有認到,已成功切換。 ASUS ROG MAXIMUS Z790 HERO 上圖為T-FORCE DELTAα RGB DDR5 在ROG MAXIMUS Z790 HERO的截圖,大家可以發現,ASUS比較特別的地方在於手動進入BIOS後,從截圖看到是顯示D.O.C.P. I,這是ASUS自定義,用來表示成功由XMP→EXPO顯示切換,且表示基本參數都有認到。 MSI MPG Z790 CARBON WIFI 上圖為T-FORCE DELTAα RGB DDR5 在MSI MPG Z790 CARBON WIFI的截圖,大家手動進入BIOS後,從截圖看到雖然顯示XMP,但表示基本參數都有認到,已成功切換。 T-FORCE DELTA RGB DDR5→AMD平台 以下內容為T-FORCE DELTA RGB DDR5-6000 XMP3.0在四家板廠的跨平台超頻截圖: GIGABYTE X670E AORUS MASTER 上圖為T-FORCE DELTA RGB DDR5 在 X670E AORUS MASTER的截圖,大家手動進入BIOS後,可以從截圖看到顯示XMP / EXPO – XMP 1,表示基本參數都有認到並完成切換。 ASROCK X670E Taichi Carrara 上圖為T-FORCE DELTA RGB DDR5 在X670E Taichi Carrara的截圖,大家手動進入BIOS後,可以從第一張截圖看到顯示XMP1-6000,並在第二張截圖驗證頻率為6000MT/s,表示基本參數都有認到並完成切換。 ASUS ROG CROSSHAIR X670E HERO 上圖為T-FORCE DELTA RGB DDR5 在ROG CROSSHAIR X670E HERO的截圖,大家一樣可以發現ASUS比較特別的地方,從截圖看到顯示DOCP I(剛剛XMP→EXPO是顯示為D.O.C.P. I),這一樣是ASUS自定義,用來表示成功由EXPO→XMP切換的顯示,且表示基本參數都有認到。 MSI MPG X670E CARBON WIFI 在MSI的板子,大家一樣可以發現比較特別之處,從截圖看到顯示A-XMP,這是MSI自定義,表示基本參數都有認到,成功切換的顯示。 溫馨提醒 以AMD平台來說,都可以做到跨平台超頻顯示切換,但能不能保有原來的超頻性能並完成開機卻是一個問號。目前以穩定度來說,DDR5-6000的頻率可以做到EXPO→XMP切換並保有超頻性能。若是大家手上的記憶體為DDR5-6000,無論在Intel和AMD的平台都是可以確保跨平台超頻性能;不過若是為DDR5-6000以上的規格,在AMD的平台上都會認到基本參數並顯示切換,但高速超頻記憶體還是要有與之匹配的主機板及CPU,才能超頻成功,大家要特別留意唷! 關於這部分大家可以參考下圖,這是T-FORCE DELTA RGB DDR5-7200在X670E AORUS MASTER及ASUS ROG CROSSHAIR X670E HERO的截圖。 大家可以發現,兩家板子都是可以讀到T-FORCE DELTA RGB DDR5-7200,表示已成功顯示切換,但頻率都只有5200MT/s上下並非7200MT/s上下,代表會回到板子預設值進行開機。 總結 總結來說,這次小編整理了十銓精心針對EXPO→XMP與XMP→EXPO顯示切換做了驗證,主要是想提醒大家,如今DDR5本身是否為Combo條已經不是那麼重要,因為目前板廠都已經能夠顯示切換,但切換後的超頻性能會依Intel及AMD平台現今可支援的技術而有所差異。希望大家針對「跨平台」超頻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們下次見
Read more隨著PCIe Gen5 SSD的到來,針對SSD散熱的效能日趨重要。PCIe 已成為現今高速傳輸介面的新寵兒。 目錄 PCIe SSD的讀寫速度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 一體式水冷 運作的原理 溫度表現上的差異 PCIe SSD的讀寫速度 近幾年PCIe SSD快速演進,從 PCIe Gen3 SSD 高達 3,500/3,000 MB/s 的讀寫速度,演進至 PCIe Gen4 SSD 的 7,400/7,000 MB/s,到現今的 PCIe Gen5 SSD 一開始就展現高達 12,000/10,000 MB/s 的讀寫速度。在各世代PCIe SSD讀寫速度的倍數成長下,功率瓦數也將隨之提升,進而導致PCIe SSD的工作溫度飆升。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 一體式水冷 因此,十銓科技推出了 T-FORCE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 一體式水冷,就是針對高效能PCIe Gen5 SSD提供優異的散熱解決方案。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看T-FORCE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 一體式水冷是如何有效地將十銓近期推出的T-FORCE CARDEA Z540 M.2 PCIe 5.0 SSD進行散熱。 T-FORCE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 一體式水冷最大的特點,就是同時具有CPU及SSD兩種水冷頭的設計。首先從下圖可知,CPU及SSD兩種水冷頭分別的降溫效果,前者有29%的降溫效果;後者則有30%的降溫效果。 運作的原理 接下來就讓小編來解說T-FORCE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 一體式水冷運作的原理! 首先從冷排中具有4000RPM高轉速水泵推動水冷液開始流動,水冷液會先由進水管線進入到SSD水冷頭,讓SSD的溫度降低,接著由SSD的出水管線將SSD的熱帶走,接下來管線直接進入到CPU水冷頭將CPU降溫,之後由CPU的出水管線帶走所有廢熱,最後管線再回到冷排,再經由具有高密度噴射式鰭片的360mm大尺寸冷排,搭配3個120mm ARGB液壓軸承的大風量高風壓風扇迅速將水冷液冷卻,完成一個散熱循環,達到優異的散熱效果。 溫度表現上的差異 下圖為T-FORCE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 一體式水冷針對Gen5 SSD的散熱數據。各位可以清楚看到溫度表現上的差異,在CPU及SSD滿載狀態下,若是只利用主機板原生散熱片進行散熱,運轉溫度會為75度;若是搭配雙熱源水冷進行散熱,運轉溫度會落在52度,由此可見T-FORCE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 一體式水冷的散熱效果更為優異。 T-FORCE SIREN DUO360 散熱效能溫度比較表 主機板 GIGABYTE X670 AORUS PRO AX CPU AMD Ryzen7 7700X 顯示卡 GeForce GT 710 SSD M.2 PCIe Gen5 SSD ( without heat sink ) 測試軟體 Crystal Disk Mark 8 for SSD & AIDA 64 for CPU (CPU及SSD皆為滿載狀態) 環境溫度 25℃ (±1℃) 測試時間 SSD: 靜置5分鐘 (待機溫度) CDM 1GB, 5圈, TEST ALL (滿載時溫度) CPU: 滿載測試30分鐘 希望經過小編精闢的解說能幫助到有需求的你,想知道更多好產品分享,請一定要多多關注小編的文章!我們下期再見啦!
Read more當大家想要打開自己的荷包,把自己電腦中的記憶體升級的時候,是不是常常遇到一個狀況,就是在挑選上遇到選擇的困難,會有「咦…!,我好像不需要這麼多容量,這樣買好浪費」或是「這個容量我覺得好像不夠,但往上買又會覺得花太多錢」的心路歷程呢。相信大家早都已經習慣記憶體單支的容量是從 8GB、16GB到32GB。那麼對於那些只想要使用 20GB或是40GB 記憶體的人來說,就要多花錢買到 32GB或是64GB 的記憶體了。 如今,非二進制記憶體(non-binary memory)可以解決這個困擾。小編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個小道消息,近期十銓的T-FORCE DELTA RGB DDR5與T-CREATE EXPERT DDR5即將推出24GB 與 48GB 非二進制的DDR5 超頻記憶體,為電競玩家與創作者市場提供絕佳的記憶體擴充性、選擇性與相容性。 十銓科技T-FORCE品牌致力於為電競玩家提供高性能和相容性兼顧的產品。T-FORCE DELTA RGB DDR5推出了6,000MHz、6,400MHz、6,800MHz、7,200MHz、7,600MHz的48GB(2x24GB)雙通規格。身為玩家的你可以輕鬆選擇自己想要升級的記憶體頻率及容量,不用多花冤枉錢在用不到的記憶體容量上。 為什麼要選24GB 與 48GB 非二進制的DDR5?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以往電競玩家在購買記憶體時,只能選擇頻率而放棄容量,舉個例子來說,若DDR5 7200 2x16GB比DDR5 6000 2x32GB的價格便宜一些,電競玩家會選擇能幫助他們克敵制勝的DDR5 7200 16GBx2入手。但如今有了非二進制的DDR5 超頻記憶體的推出,這些玩家就能在不影響超頻的前提下,多了2x24GB容量的選擇,除了兼顧超頻性能,又能獲得比原本增加50%的更大容量,你是不是有立刻想購買的衝動! T-FORCE DELTA RGB DDR5 推出48GB(2x24GB) T-FORCE DELTA RGB DDR5的48GB(2x24GB)雙通規格皆完整支援XMP3.0功能,更提供多組不同6,000MHz以上的規格成為當前大容量頻率最高的非二進制DDR5超頻記憶體,玩家可直接進入BIOS系統中開啟Intel XMP 3.0超頻功能,帶來更流暢的遊戲體驗。除此之外,只有兩個記憶體插槽的主機板,也有更多容量的選擇!盡情享受大容量記憶體所帶來系統整體性能提升的體驗。 點此查看 : 如何進入BIOS開啟XMP3.0?簡單三步驟讓你輕鬆上手! T-CREATE EXPERT DDR5 推出96GB(2x48GB) 與 96GB(4x24GB) 十銓科技專為各類創作專業人士所打造的T-CREATE品牌,旗下的T-CREATE EXPERT DDR5桌上型記憶體,繼6,000MHz、6,400MHz的64GB(2x32GB)雙通套組後,將推出6,000MHz、6,400MHz、6,800MHz的96GB(2x48GB)大容量雙通套組,以及6,000MHz、6,400MHz的96GB(4x24GB)大容量4支套組。 創作者通常都會在編輯影音檔時開啟多個素材檔,所以直觀來說,創作者對於記憶體的要求就是「大容量」。記憶體容量越大,就能同時進行諸多相對複雜的作業,大容量記憶體就是滿足4K/8K超高畫質影像編輯、專業3D繪圖軟體與其他繁複作業及運算的需求。 如今,T-CREATE EXPERT DDR5桌上型記憶體推出了96GB(2x48GB)雙通套組及96GB(4x24GB)大容量4支套組,接下來也會相繼推出192GB(4x48GB)超大容量4支套組,完全讓創作者更能夠針對自己的創作需求去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容量配置,同時滿足大容量的核心的訴求,絕對是對於所有創作者的一大福音。 點此查看 : RAM 與 SSD 對於影音創作者的重要性 小編今天特別分享了十銓科技兩款非二進制DDR5超頻記憶體,給無論在看文章的你是遊戲玩家還是創意工作者,都能擁有更好的選擇及更多的相關知識。 我們下回再見,掰掰!
Read more在分秒必爭的創作歷程來說,電腦效能對於「創作者」至關重要,今天就讓小編為各位影音「創作者」或是想成為影音「創作者」的你整理整理有關RAM及SSD究竟是如何影響影音「創作者」的創作。 文章目錄 RAM SSD 在分秒必爭的創作歷程來說,電腦效能對於「創作者」至關重要,今天就讓小編為各位影音「創作者」或是想成為影音「創作者」的你整理整理有關RAM及SSD究竟是如何影響影音「創作者」的創作。 RAM 對於仰賴快速高效能的電腦來進行影音編輯的創作者們而言,記憶體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一般來說,對RAM (隨機存取記憶體)的需求在執行圖像以及影音編輯軟體要比多數電腦軟體來得多,如果在記憶體容量不足的情況下,在編輯影像時會出現畫面定格或是延遲的情況,也就是說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在等待上。除此之外,軟體種類、素材類型以及是否有同時使用多個應用程式,這些都會影響實際所需的記憶體。電腦擁有的RAM越多,執行速度就越快,讓編輯的過程更加流暢,不浪費任何靈感乍現的片刻。 小編這邊依照不同的RAM容量來整理出下方表格,讓各位進一步了解RAM對於影音創作者們的實際影響。 容量 執行創作 8GB 需要關閉其他程式來執行小於 1080p 的影音編輯。 16GB 建議不要執行後台任務以及開啟其它應用程式,這樣才可以順暢執行 1080p 或 4K 的影音編輯。 32GB 除了可以順暢執行 1080p 或 4K 的影音編輯,還能同時執行後台任務及開啟多個應用程式。 64GB 執行 8K 的影音編輯。 溫馨提醒 Friendly Reminder 小編建議影音創作者應該按照自己的實際工作需求來決定適合的記憶體容量。 SSD 小編身邊的一位專門在作影音創作的朋友,曾經發生一件烏龍事件。當時因為突然手中的案子在同一時間進來,使用的SSD容量只有1TB的情況下,導致在創作過程中停停頓頓,浪費許多時間在開啟素材上。當時的他並不清楚確切原因為何,以為是自己的電腦使用許久,快撐不住了。然而因為這些作品完成後有更大的儲存空間需求,因而去更換8TB的SSD,素材導入的卡頓問題也隨之解決。 這位友人當時並沒有特別詢問專業人士的意見,差一點就衝動跑去換一台新電腦,但真正的影響的原因為何呢?這裡小編就來幫可能也遇到類似情況的各位整理整理。SSD對於影音創作者們的影響主要分為兩部分,讀寫速度以及容量。首先以讀寫速度來說,讀取速度悠關檔案瀏覽的開啟時間;寫入速度悠關導入素材的作業時間。再來,越大的容量就能提供更大的儲存空間,來存放更多檔案素材,而且通常SSD大容量的版本也較耐用,也能提升創作者在使用上的穩定度。 溫馨提醒 Friendly Reminder 小編建議在預算允許的情況下,創作者應選擇一個大容量且擁有不錯讀寫性能的SSD來滿足更多創作上的需求,也不會因為長時間等待素材導入,因而流失掉每一絲寶貴的靈感。 無論是RAM或是SSD的規格影響來看,在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料來看可以發現,「大容量」無非就是創作者族群最基本也廣泛的訴求,而十銓旗下T-CREATE品牌正是以「大容量」的核心方向來開發高穩定度的產品。希望在這個人人都有機會成為「創作者」的環境下,讓各位能對於「創作者市場」能有更近一步的了解。
Read more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相信各位T粉在日常生活是工作需求,都需要硬碟來儲存大量的資料,無論你是用 HDD(機械硬碟)還是 SSD(固態硬碟),最崩潰的時刻就是硬碟宣告資料失蹤的那一霎那,因此市面上出現了許多資料救援服務,不過為時麼有些情況可以救回來,有些情況無法救回?在硬碟出事的那一刻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資料被救回的機率提高呢? 文章目錄 誤刪資料 誤將 SSD 進行格式化 存取檔案時,相較以往作業時間明顯拉長 說到資料救援,必須先了解硬碟的儲存方式,上期沒跟到的T粉記得先去補課一下。 HDD 跟 SSD 為何讀寫速度差這麼多?龜速的 HDD 為什麼還有人願意買?: 你會發現大多網路上的分享會說機械硬碟(HDD)比較容易救回資料,因為機械硬碟是將資料儲存到碟片,只要碟片沒有嚴重刮傷損毀,基本上資料是可以順利被救回的,其實原理就跟我們一般使用的光碟片相同。 固態硬碟(SSD)是將資料存在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內,而 SSD 在刪除資料時,不是完全將資料從硬碟中刪除,而是先將你要刪除的檔案標記起來,告訴硬碟這個資料儲存的區塊可以使用,所以下次你在進行資料儲存的時候,就會將該區塊覆寫,而舊的資料這時候才會完全不見,但要特別注意的是,有些 SSD 本身帶有垃圾資料回收機制(Garbage Collection)並搭配Trim指令的設計,即便你在刪除檔案後,沒有再對 SSD 進行資料寫入的動作,但刪除的資料也可能會因為上述硬碟的機制而被完全抹除。 由此可知,資料救援軟體在救援硬碟裡的資料時,無法保證一定能百分之百成功,除了上述原因導致資料完全被抹除的情形外,也可能是因為固態硬碟中的零組件遭到破壞而導致資料無法讀取,這就不是使用救援軟體就能解決的情況了。今天小編就先針對救援軟體能處理的範疇,挑出最常見的三種資料消失的瞬間,當你遇到這些情況時該怎麼做。 1. 誤刪資料 別說你沒有過,一定有人跟我一樣,有不小心手滑誤刪到 SSD 裡的資料,相信我,第一時間依定是先一陣口吐芬芳,然後開始手忙腳亂。各位不要慌,我們要保持冷靜,當你誤刪檔案時,不要再對硬碟進行讀寫的動作,盡可能地避免原檔案的儲存位置被新資料覆蓋而導致原檔案被抹除,並且馬上斷電,然後選擇自救或交給專業人士進行資料救援。 2. 誤將 SSD 進行格式化 格式化的作業方式分為「快速格式化」及「低階格式化」兩種,若你是選到快速格式化,先恭喜你,資料還是有機會被救回的,但若是不幸進行的是低階格式化,那資料真的就永遠離你而去了。一樣不小心快速格式化時,請記得不要再對硬碟進行讀寫動作,將硬碟斷電並選擇自救或交給專業人士進行資料救援。 3. 存取檔案時,相較以往作業時間明顯拉長 當你在一般操作檔案存取的時候,作業時間明顯跟你往相較起來時間拉長很多,或是會有卡住不動的情況發生時,極有可能代表你的硬碟開始有受損的情形,如果存取很久但還是順利完成資料傳輸作業,代表存取指令有被完成,這時候小編強烈建議你立即進行資料的備份,並找機會檢查維修,避免硬碟真的出事時欲哭無淚;但若是存到一半完全卡住跑不動,甚至當機,那就代表資料可能沒被存取完成,這時候建議你不要再存入資料到硬碟裡,將硬碟中原有的資料盡可能地複製到其他裝置,然後可以自救或交給專業人士進行資料救援。 溫馨提醒 小編建議各位 T 粉,若是想自己利用網上免費的資料救援軟體自救的話,可以先將欲救援的硬碟克隆到其他硬碟,然後再進行資料救援,這樣就算操作失敗,還可以將原硬碟交給專家處理! 最後的最後!!請一定要切記!! 再厲害的資料救援軟體都比不上日常備份資料的好習慣,這樣就算硬碟突然鬧脾氣,也不用擔心珍貴資料不告而別了!
Read more還記得前幾個月跟各位分享的T-FORCE SIREN GD240E ARGB一體式水冷安裝教學文嗎?十銓科技近期發行了業界首創的T-FORCE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 一體式水冷,今天就是想來跟各位分享究竟如何安裝,以及安裝時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呢? 一、 檢查內容物 在 T-FORCE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一體式水冷的產品內容物中,因為多了M.2 SSD的水冷頭,扣具、螺絲鎖及線材部分也會比前陣子發售的T-FORCE SIREN GD360E ARGB一體式水冷多了一些。 二、 安裝風扇至水冷排 首先取出風扇、水冷排及螺絲鎖Ⓚ,依據和機箱組裝的位置不同,水冷排與風扇們安裝的位置及方式各有不同,詳細可以點選連結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liquid-cpu-cooler-guide-tw 去查看前文喔。 今天以安裝在機箱前方為例,風扇的正面(凸面)要面向水冷排安裝,依照交叉X的方式依序將風扇鎖上至水冷排,如此一來才能達到將水冷排內的熱向外排出的效果。 再來取出材料包中的螺絲鎖Ⓛ,將水冷排對準機箱前方的孔洞鎖上即可。 三、 安裝水冷頭 這次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一體式水冷的重頭戲,就是同時具有CPU及M.2 SSD的雙冷頭設計,我們先安裝CPU水冷頭再安裝SSD水冷頭。 1. CPU水冷頭安裝 今天以INTEL第12代CPU的1700腳位為例。先撕下支援1700腳位的專用背板Ⓒ雙面膠貼後,從主機板後方對上主板孔位闔上。 翻轉至主機板正面,在四個角鎖上螺絲鎖Ⓢ固定背板。 將CPU安裝置主機板上後,塗上散熱膏,小編建議可以用5點法的方式。 接著撕下CPU水冷頭銅底接觸面保護貼。 取出螺絲鎖Ⓘ,一樣依照交叉的X字型將水冷頭鎖上主機板,不要一次鎖到緊,鎖上所有螺絲後再依序鎖緊,讓水冷頭平均向下對CPU施力,也讓CPU比較不容易損壞。 2. M.2 SSD水冷頭安裝 (溫馨提醒: 確認看看自有的M.2 SSD尺寸,本款SSD水冷頭僅適用於M.2 SSD 2280的尺寸。) 先取出導熱膠膜Ⓧ,並在撕下雙面的接觸面保護貼後放上M.2 SSD。 接著將M.2 SSD安置在扣具Ⓕ上時,需特別留意M.2 SSD的金手指與孔洞方向,M.2孔洞需與扣具孔洞同一側。 取出M.2 SSD水冷頭,留意水冷頭的安裝方向,固定螺絲孔洞需與扣具孔洞同一側。 再利用螺絲鎖Ⓤ將水冷頭與M.2扣具鎖緊。 組裝好的M.2 SSD水冷頭要安裝至主機板時,特別留意主機板本身是否有固定M.2 SSD的銅柱。若是主機板沒有銅柱的設計,此時可以取出材料包中的銅柱Ⓣ,用手將銅柱鎖上主機板。 再將M.2 SSD水冷頭孔洞對準銅柱,利用螺絲起子Ⓥ鎖至主機板。 與CPU水冷頭不同的是,M.2 SSD水冷頭的燈光模組為磁吸式,要記得另外取出燈光模組安裝喔。 (溫馨提醒: 燈光模組除了可以安裝置M.2 SSD水冷頭上方,也能吸附在機箱上作擺飾喔!) 兩組水冷頭安裝完成後,可以取出材料包當中的束線帶,把CPU水冷頭及SSD水冷頭的水冷管依下方圖式整理 四、 接線至主機板 把CPU及SSD一體式水冷都鎖上機箱跟主機板後,最後的一步,那就是接線! T-FORCE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一體式水冷的每個風扇本身會有兩條線,一條是電源線,一條是ARGB的訊號線,而CPU水冷頭及M.2 SSD水冷頭燈具模組個別只會有一條ARGB的訊號線。 (溫馨提醒 ARGB的訊號線是5V的3 PIN接頭(下方左圖),與電源線(下方右圖)不一樣喔!) 我們先接ARGB訊號的接線,再接電源的接線: 1. ARGB訊號接線: 先來看看風扇的部分,把3個風扇彼此之間的ARGB訊號線串聯起來,串聯完成後,取出材料包當中ARGB訊號1對3的分接線Ⓝ,與風扇ARGB訊號線相接。 這時候ARGB訊號1對3的分接線會剩下兩個接頭,分別接上CPU水冷頭及SSD水冷頭燈具模組的ARGB訊號線,再把訊號線的另一端接在主機板上5V 3 PIN的位置。 2. 電源線接線: 3組風扇會有3組電源線接頭,取出材料包當中電源1對3的分接線Ⓠ,與風扇電源線相接。 把另一端接在主機板上CPU_FAN的位置就大功告成囉。 水冷排上的電源線要接到主機板上AIO_PUMP 的位置,主機板上都會標示,大家不用擔心。 T-FORCE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一體式水冷皆支援以下板廠燈效軟體(ASUS Aura Sync / ASROCK-Polychrome Sync / BIOSTAR Advanced VIVID LED DJ / GIGABYTE RGB Fusion 2.0 / MSI Mystic Light Sync軟體),不僅風扇和CPU、SSD的水冷頭能夠個別設定自己喜歡的燈效,T粉手上的T-FORCE ARGB記憶體也都有支援以上燈效軟體,讓大家可以盡情調配專屬個人的燈光效果! 安裝分享就在這邊告一個段落,希望大家的機箱都能夠閃亮亮,同時達到更高效的散熱效果! >>> T-FORCE SIREN DUO360 ARGB CPU & SSD一體式水冷 安裝教學影片
Read more說到購買硬碟的時候,大家會直覺先想到SSD,讀寫速度及容量是購買時的主要考量點,但你會不會好奇,為什麼大家追求高速讀寫SSD的同時,龜速的HDD為何依舊在儲存硬碟的市場中保有一席之地?究竟是什麼魔力,讓廣大的消費者依舊對HDD愛不釋手?繼續往下看就知道啦! HDD(Hard Disk Drive) ● 組成架構 HDD其實就是「硬碟」的縮寫,但為了跟SSD有所區分,我們常用「傳統硬碟」以及「機械硬碟」來稱呼HDD,外觀大小也有2.5吋、3.5吋及5.2吋的分別。HDD之所以會被稱為HDD,就是因為它是由很多機械零件所組成,例如:讀寫頭、碟片、馬達、主控晶片與排線等,這麼多的零件最害怕的就是碰撞跟粉塵了,只要零件移位,很可能就會造成無法讀取或損壞的情況。 ● 影響讀寫速度的原因 講到硬碟,不免要提到資料的儲存速度。至於HDD是如何進行資料讀寫的呢?它最主要是透過三個零件:讀寫頭、馬達與碟片,就像以前看到的黑膠唱片機一樣,利用讀寫頭,在透過馬達運轉的碟片上進行資料的讀寫(小編是不是默默透漏年紀了!?),其中最影響HDD的讀寫速度,就是馬達的轉速,轉速越快,讀寫速度就越快,所以我們常會在HDD的規格表上看到「xxxx轉」或「xxxxRPM」的資訊,但無論HDD的馬達轉得多快,一定會有物理的運轉極限,轉速大約落在4200 RPM至 15,000 RPM之間,家用的轉速大約落在4200 RPM至7200 RPM,更高的轉速為伺服器使用的規格,將轉速換算成常見的MB/s單位,7200 RPM的讀寫速度大約落在90至100MB/s。 SSD(Solid State Drive) ● 組成架構 SSD就是我們常說的固態硬碟,有2.5 吋、M.2、mSATA 和 U.2的外型,主要由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及控制器組成,NAND Flash又分為SLC、MLC、TLC及QLC,有些SSD也會再多一個「快取記憶體」,也就是常聽到的DRAM Cache,之所以稱之為「固態」硬碟,是因為它在組成上沒有活動零件,每個晶片都固定在電路板上,所以比起傳統硬碟更防摔,運作時相較HDD,幾乎沒有噪音(但認真用力摔還是會壞掉的,請各位手下留情)。 QLC、DRAM Cache、SLC Cache到底是什麼?《上篇》: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qlc-ssd-tw QLC、DRAM Cache、SLC Cache到底是什麼?《下篇》: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ssd-cache-tw ● 影響讀寫速度的原因 SSD是利用改變電壓值的方式,將資料以電子的形式存在儲存單元內,相較HDD透過物理轉速的方式,SSD的讀取速度是HDD的好幾倍,光是SATA介面最高就可達500~600MB/s,與7200 RPM的HDD相比,整整快了5~6倍。 HDD V.S SSD 該怎麼買? 講完HDD與SSD的差異後,小編貼心的幫大家整理成表格: 依上述表格很明顯能知道,其實SSD的優點比HDD多更多,但為何還有人對HDD愛不釋手呢?HDD的外觀大小相較SSD明顯大很多,所以像筆電這種有限的電腦組裝空間中,適合小尺寸的SSD;至於儲存空間方面,在相同的儲存容量下,HDD的價格比SSD便宜得多,若安裝在桌上型電腦這種不常移動的電腦裝置上,可減少震動所造成的HDD機械損壞的風險,同時還能享受大容量的儲存空間,這也是為什麼在HDD傳輸速度不及SSD的情況下,依然無法完全被SSD取代的原因,畢竟儲存空間還是硬碟主要的功能之一。 因此小編建議各位T粉選購硬碟的時候,依照使用習慣分開選購最為合適。若是你的桌上型電腦想要有個備份資料用的硬碟,例如從小到大的照片或影片回憶,可以選擇HDD作為你的備份硬碟首選;針對有高速存取需求的使用情況,例如開機與經常使用的電腦作業軟體,小編就建議你可以購買SSD,享受一秒開機跟順暢作業的爽感! ~溫馨小提醒~ HDD與SSD的價差不會永遠不變!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很可能之後SATA介面的SSD跟HDD的價格也差不了多少呢! 想更加了解SSD嗎?可以看看以下這篇文章 SSD的這些基本知識必須懂!大容量SSD的好處超乎你的想像 我們下期再見!
Read more想打造一台給辦公室或學生使用的電腦時,不只要以預算為考量,還需要考慮其他因素。通常上班族和學生在桌上的可用空間往往較小,因此筆記本電腦會是更好的選擇。但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要打造一款外型小巧但又足以應付工作量,並且在某些方面比普通多媒體筆記本電腦提供更多功能的電腦。 不只如此,這台電腦的顯示器屏幕也會比筆記本電腦大得多,工作效率也會提高不少。 由於學習辦公用電腦不需要處理太多的繪圖,所以基本會採用整合式顯卡。這就是APU發揮作用的地方,由於AMD處理器具有紮實的整合式顯卡,我們通常會找尋像AMD Ryzen 5 5600G這樣的處理器。如果對於更強大的處理器有需求的人,則可以選擇AMD Ryzen 7 5700G。 處理器 – AMD Ryzen 5 5600G 讓我們先從規格開始。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我們將使用AMD Ryzen 5 5600G,因為它的性能和價格範圍可以提供良好且令人滿意的效能。 它具有6核心和12執行緒,是一款出色的多工處理器,然而TDP並不高(大約45-65W),因此我們不需要一個大的電源供應器,稍後會再討論這個問題。5600G不太會發熱,但在任何情況下,為了保證散熱品質,我們都會添加一個副廠CPU散熱器,以盡可能地降低溫度。使用的是AM4插槽所以要找到一個完美的CPU散熱器不會是問題。 CPU散熱器 – Noctua NH-U9a-AM4 chromax.black 在氣冷式散熱方面,從高端的巨大散熱器或是到小尺寸的機型,Noctua始終在所有領域中提供著最佳的性能。這款CPU散熱器是專門為AM4插槽所設計的,即使在狹小的空間,如小型機箱中,也能處理AMD Ryzen 5 5600G。 在AMD Ryzen 5 5600G上運行完整的跑分測試,在空閒時它保持穩定在40C,而在AIDA 64 Extreme Edition的系統穩定性測試中,在滿負荷下保持在72C左右。這也取決於我們使用的機箱,但即便是更緊湊和更小的機箱,對於該處理器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散熱解決方案。 機箱– InWin Chopin Pro InWin Chopin Pro機箱支援ITX主機板,與其它SFF機箱相比,配備了200W電源供應器,因此它甚至可以毫無問題地運行5700G。側面的網狀面板有助於散熱器的空氣流動,良好的規劃讓人可以有容納額外兩個2.5吋SSD的空間,這點非常厲害。200W的電源供應器位於機箱底部,放置主機板時不會造成太大問題。你所需要的線材已經預先連接到電源供應器了。24-pin用於主機板,8-pin用於處理器和SATA電源線,可以分成兩個額外的SATA電源接口,用於機箱背面的那兩個2.5吋SSD。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兩個3.5mm孔供耳機和麥克風使用,兩個USB3.0讓其他額外的USB裝置能夠連接。雖然因為機箱小,沒有支援USB Type-C孔,但也因此讓使用主機板的端口變得更加便利許多。 主機板 – ASRock B550 Phantom Gaming-ITX/ax 這是一款以遊戲為導向的主機板,可以支援更強大的處理器。如果想在節省更多預算,其它的建議是ASRock B550M-ITX/ac。 這款主機板支援兩個M.2插槽,可減少電腦內多餘的線材,整理更加容易,而且與傳統HDD甚至2.5吋SSD相比,它的速度也是非常地驚人。支援高達5400+(OC)的DDR4,但這也取決於你使用的處理器。一般來說,兩個端口就已經足以應付一般的使用情況,但款主機板有4個SATA端口喔! 另外,此款產品也提供重要的Wi-Fi 6和藍芽5.2,用於連接無線網路和藍芽無線設備。 RAM – Team Group ELITE DDR4 2x8GB 3200MHz 就速度而言,3200MHz仍然是AMD處理器的最佳選擇,而16GB在某種程度來說是任何一種類型電腦的新標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決定完全裝滿這兩個插槽,讓這台電腦在同時打開多個網頁並多工處理各種不同的應用程式時,也能夠順暢地進行工作、不會有任何問題。對於想要升級自己電腦的上班族或學生來說,在這個價格區間內,沒有散熱片的記憶體套件就已經很夠用了,性價比非常高。 SSD – TEAMGROUP MP33 Gen3x4 M.2 1TB TEAMGROUP MP33 Gen3x4 M.2 SSD 沒有多餘的線材,易於安裝且速度驚人。能夠快速啟動你的操作系統,安裝所需的軟體和應用程式,例如Microsoft Office Suite或工作所需的任何軟體。在辦公或學生用電腦的環境下,1TB的容量就已經非常足夠,它快速、可靠並且又有不錯的容量,適合用來當作主要硬碟使用。 SSD – TEAMGROUP CX2 Classic 2.5” 1TB 既然機箱提供空間,能夠放置多達兩個2.5吋SSD,為何不增加額外的快速儲存空間呢? 既可以用於更多的應用程式,也可以用於快速儲存經常使用的檔案。 組裝過程 組裝電腦使用的配件,完全取決於有多少預算。建議依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主板、存儲空間及散熱解決方案,能夠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花費,省下不少錢。 首先讓我們把所有東西都放在主機板上,移除固定處理器的卡榫,並將其向上放置。 之後,將處理器相對應地放置在AM4插槽中,它應該會完美貼合,不然就代表安裝的不正確。請參考上面處理器擺放的圖片位置,避免安裝錯誤。 放下將處理器固定在插槽上的卡榫,請注意這樣做的時候,你會感覺到輕微的反彈力道,此為正常現象,不需要太過在意這個問題。 安裝RAM比安裝處理器還要更簡單,推出壓住RAM的卡榫,有些主機板在兩邊都有鎖扣的設計,另外有些則像我們所使用的主機板一樣,一邊是開口,另一邊是卡榫。 另外,在將RAM放入內時要小心,因為RAM連接處的中間切口需要與RAM主機板插槽上的相同切口對齊。 如果你將RAM與主機板上的插槽對齊後,就可以均勻地將其壓下,讓主機板的卡榫扣住RAM,將其緊緊固定在針腳連接處上。 接下來該安裝存儲設備了。轉開固定M.2 SSD的兩顆螺絲,卸除為其降溫的被動散熱片。 完成之後,你能清楚地看到M.2 SSD的連接部分。就像RAM一樣,M.2 SSD有自己的插槽,其腳針以特定的方式連接著,所以要檢查M.2連接部分和它的外觀,最後檢查插槽,讓它完全對齊。 當M.2 SSD放置好後,你會看到它以一個角度傾斜著,這樣是正常的。把它往下推,讓不屬於連接部分的頂端部分與螺絲孔完全密合,並將被動散熱片放在其頂部。之後,將固定被動散熱片與M.2的兩顆螺絲鎖緊。 現在要安裝處理器散熱器。由於我們使用的是副廠散熱器,所以需要先把原廠散熱器的背板、螺絲以及塑料支架拆卸下來。 Noctua NH-U9a-AM4 chromax.black.的盒中會有一切我們需要的配件。 將所有東西放回主板的盒中 (友善提醒 : 當你之後決定更換或拆除主板的某些東西,它們就會派上用場) 現在在處理器上放置餅狀大小的導熱膏,以獲取更佳的導熱性。 之後將處理器散熱器放置在處理器上,把主機板轉過來並放置散熱器隨附的背板。 背板和散熱器必須對齊,這樣才能鎖上所有的螺絲。 現在只需 要將風扇從處理器的散熱器連接到主機板上名為CPU FAN1的4-pin PWM連接器。 裝機的最後階段是將主機板和所有東西放進IWin Chopin Pro機箱並連接所有連接器,包含將TEAMGROUP CX2 Classic 1TB放在機箱後側,然後將它連接上SATA電源和SATA數據線。 再來把24針和8針電源線連接到主板上。 另外,將前面板的接頭、音頻插孔和USB3.0接頭連接到主機板上的電源開關鈕、3.5mm的音頻插孔,最後是機箱側面的USB3.0端口。 最後的最後只剩下打開你的電腦,運行操作系統的安裝和工作所需的軟件。一台精巧實惠且強大的辦公/學生電腦就完成了。
Read more升級SSD的時候除了看讀寫速度之外,另一個重點就是儲存容量了!但我猜各位T粉也會跟小編我一樣看價格比較CP值(畢竟都是血汗錢阿~),但我們今天先不探討售價,你知道大容量的SSD其實優點多到超乎你的想像嗎?小編簡單帶你認識「平均抹寫技術、TBW、SLC Cache」這幾個熟悉的陌生人,讓你看完非買大容量的SSD不可! 一、平均抹寫技術(Wear Leveling) 平均抹寫技術 (Wear Leveling) 是用來讓資料平均寫入SSD的儲存區塊,進而提升SSD的使用壽命。 由於SSD中每個儲存區塊的抹寫次數是固定的,一但超過就會造成該區塊無法再被使用,也就是損壞的情形,所以「平均抹寫技術」會優先讓資料寫入抹寫次數較低的區塊,讓每個區塊被平均使用,當SSD的容量越大時,能被抹寫的區塊就越多,因此每個區塊就越不容被重複抹寫,自然也就越不容易損壞,進而讓SSD的耐用度及使用壽命提高。 二、資料寫入總位元數(TBW) 依照JEDEC的定義,資料寫入總位元數TBW (Tera Bytes Written) 的數值在說明一個SSD的總兆位元組的寫入量,簡單來說就是該SSD的一生能夠被寫入的資料總量為多少TB,以TEAMGROUP MP34 M.2 PCIe SSD 2TB為例,其TBW值為2,000TBW,所以就代表他這一生可以被寫入的資料總量為2,000TB。 容量越大的SSD,TBW值就會越大,這個SSD能被寫入的資料量就越多,也就間接表示可以使用的比較久。想詳細了解TBW公式的T粉,小編都幫你整理好啦!腦到快燒焦的我們就跳過直接看第三點就好。 P/E Cycle (Program Erase Cycle) 是NAND能進行抹寫循環的次數,1次寫入加1次抹除為1 P/E Cycle,理論上來說,SLC的P/E Cycle為100,000次、MLC為5,000 ~ 10,000次、TLC為1,000次,這邊的次數不是代表SSD讀寫1,000次就會壞掉,而是代表每單一一個儲存區塊可以被抹寫的循環次數,所以相同SSD的品項,不同容量的P/E Cycle也會是一樣的唷! 寫入放大比WAF(Write Amplification Factor) 是表示實際寫入SSD的資料量與主機要求一次資料寫入量的比值。我知道非常繞口,這些都不用硬背,因為WAF的數值會因為SSD控制器的不同製程而有所不同,所以這個數值其實在一般的SSD規格表中也無法得知,只需要知道我們在計算TBW時會將相同SSD的品項設為相同的數值藉此方便計算。 三、SLC快取 (SLC Cache) SLC Cache是在SSD的NAND Flash中劃分出部分空間作為緩存區,在這個緩存空間模擬SLC的寫入方式藉以達到「加速」的存取效果。剛有提到,我們是劃分部分空間作緩存使用,若緩存空間達到上限時,讀寫速度就會降回原本SSD中NAND Flash有的存取速度了。 市面上SSD大約會以儲存空間的30%做為動態的SLC Cache空間,當你的SSD容量越大,有較高速傳輸效能的SLC Cache空間也就越大,例如2TB的SSD大約會有600GB左右的SLC Cache。 ~溫馨小教室~ 小編建議各位T粉可以把作業作系統和常用的作業軟體與產出的文件檔案分開存放,讓存放作業軟體的那顆SSD儲存空間使用維持在總容量的30%以下,這樣該SSD就可以維持在高速傳輸的運作效能了唷! 結語 想必各位T粉腦袋已經開始腦袋冒煙了,小編來幫大家總結一下! 想升級SSD的時候,大容量的SSD不僅可以帶儲存空間的升級,在使用壽命及儲存效能上也會有較佳的表現: 1. 大容量的SSD能被抹寫的區塊較多,透過平均抹寫技術的應用,讓SSD的耐用度及使用壽命有所提升。 2. 大容量的SSD有較大的TBW值,能被寫入的總資料量較大,間接表示SSD的使用壽命較長 3. 大容量的SSD擁有較大比例的動態SLC Cache空間,維持高速傳輸效能的時間也較長。 想知道更多知識分享或是有想深入了解的主題,請一定要留言讓小編知道!喜歡這篇文章記得分享按讚,那麼各位T粉,我們下期再見啦!
Read more上篇文章曾提過SD(Secure Digital)格式的記憶卡應用與選購方式,還沒看關於SD記憶卡的選購資訊的請看 這篇 。今天就來說說另一種常見、體積更小的記憶卡格式──microSD。 說到microSD卡的購買,通常會從容量、價格、讀寫速度、CP值等面向去考量。然而小編真心建議,如同上一篇文章所說,購買記憶卡之前,還是先釐清使用需求以及應用的裝置,比較能挑選到適合的記憶卡唷!這篇文章將以TEAMGROUP的4張microSD卡為例,並針對市面上應用microSD卡的常見裝置進行介紹,提供給各位當作microSD卡選購資訊的參考,就讓我們看下去! 認識microSD卡的基本規格與速度等級 常見的microSD卡規格如同SD卡一樣,區分為SDHC及SDXC兩種,SDHC ( High Capacity ) 是從4GB到32GB的卡;SDXC( exTended Capacity )則是從64GB到2TB的卡,傳輸速度也更迅速。 講到傳輸速度,就少不了要提到記憶卡的速度分級標示方式,常見的為以下三種。 一、 速度等級(Speed Class):記憶卡外觀常以「C」標示,搭配的數值越高,每秒讀寫速度越快。 二、 UHS速度等級(UHS Speed Class):以「U」為標示,通常以1、3表示讀寫速度,數值越大越快。 三、 影片速度等級(Video Speed Class):因應近幾年高解析度影音錄製需求而建立的速度標準,以「V」標示,數值越大,讀寫速度越快。 註: Application performance class意即:在符合指定條件下,最低隨機讀取速度和連續傳輸速度,能滿足運作及存儲執行的時間要求,搭配的數值越大,等級越高。 另外,記憶卡針對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和掌上型遊戲機等行動裝置的效能等級,又分為A1、A2,代表App存到記憶卡後SD卡的處理效能,A1、A2等級對應的處理效能如下: App效能等級 最低寫入速度 隨機讀取最低速度 隨機寫入最低速度 Class 1(A1) 10 MB/s 1500 IOPS 500 IOPS Class 2(A2) 10 MB/s 4000 IOPS 2000 IOPS IOPS全名為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為每秒的讀寫次數,數值越高表示處理效能越快速,因此A2記憶卡使用起來相較A1會更順暢。 我應該為我的裝置選擇哪一種microSD記憶卡? • 如果你是監控攝影需求,這邊推薦TEAMGROUP HIGHT ENDURANCE CARD 隨著視訊監控與智能居家需求與日俱增,不論是專業監控攝影機,或寶寶攝影機、寵物攝影機等居家攝影機,大家日常生活中對於錄像存儲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為專業監控攝影機所設計的TEAMGROUP HIGH ENDURANCE CARD,特別著重在監控儲存的續航力與耐用性,有別於一般儲存裝置,適合針對長時間持續寫入的嚴苛錄製環境,滿足各類型監控攝影需求。除了提供256GB大容量存儲,並擁有最高達40,000小時的監控儲存續航力,加上有2年的保固期間,讓大家在使用監控攝影儲存時能更放心! 此外,這張記憶卡採用了影片錄製等級Video Speed V30,並且支援4K與FULL HD高畫質錄放,高耐用度又兼顧監控攝影畫質,無疑是監控攝影裝置的存儲首選! • 如果你是手機擴充或備份需求,推薦你TEAMGROUP ELITE A1 CARD 不論是手機還是平板,各式行動裝置已相當普及,但我們經常會遇到APP過載影響手機效能的問題。 專為Android行動裝置設計的TEAMGROUP ELITE A1 CARD,可達到UHS速度等級3(U3)、錄影速度等級30(V30)與A1 CARD隨機讀寫1500/500 IOPS,讓我們可以快速執行及安裝更多APP應用程式,不用擔心容量限制造成手機卡頓的問題。 TEAMGROUP ELITE A1 CARD有從64GB到1TB等超多種容量可供選擇,對手機重度使用的你絕對是一大福音!多數智慧型手機搭配64GB記憶卡就足以儲存相片、影片和手機遊戲,如果你經常需要用手機拍攝4K影片,則建議128GB以上的記憶卡。此外,TEAMGROUP ELITE A1 CARD同時支援4K Ultra HD高畫質動態影片效能,有效提升影音畫面播放時的流暢度! • 如果你追求玩遊戲的順暢體驗,那T-FORCE Gaming A2 CARD能滿足需求 有玩Switch的玩家們,應該都對microSD卡擴充主機容量不陌生! 標榜掌上型遊戲機專用的T-FORCE Gaming A2 CARD,不只滿足錄製高畫質影音的需求,其讀寫速度還進階到100/90MB/s,且容量選擇有256GB、512GB,最高容量可達1TB,能依照個人遊戲存儲需求選擇適合的容量大小,是掌上型遊戲機、手機遊戲玩家們輕鬆擴充容量的好選擇! 此外,具備A2(App Performance 2)等級的T-FORCE Gaming A2 CARD,隨機讀寫保證4000 IOPS以及2000 IOPS以上,優化行動裝置應用程式,更多筆指令可以被同時進行,讓遊戲玩家們暢遊遊戲世界、絲毫不卡頓! • 如果你經常使用運動相機,這邊我們推薦TEAMGROUP GO CARD 便於攜帶、深具使用彈性的運動相機,能上山下海、高畫質穩定錄影的特性擄獲許多消費者的心。此時,搭配一張運動相機專用的記憶卡配合運動相機的功能,就顯得十分重要啦! 十銓GO CARD運動攝影記憶卡滿足拍攝Full HD及4K超高畫質精彩動態影片所需的效能,其防水、防塵、防X光、防寒的耐用特性,更適合會上山下海拍攝的極限運動玩家們! 如果是普通運動相機攝影及拍照需求,小編建議使用64GB容量的GO CARD幾乎都能滿足,記得多攜帶幾張備用記憶卡即可!然而4K影片的檔案比較大,如果是要錄製運動相機4K超高畫質動態影像,小編強烈推薦128GB以上的容量比較保險喔!GO CARD有從32GB到1TB等超多種容量可供選擇,絕對能滿足你的各種需求! 空拍機的使用普及率在近幾年逐步提高,大多是應用在休閒娛樂的影音拍攝中。那麼能提供在飛行時還能夠穩定錄影的microSD記憶卡就是重點!具備快速、高效能以及符合UHS Speed Class 3 (U3)速度等級的十銓GO CARD,也是空拍機玩家們的絕佳搭檔。 總結 市面上記憶卡種類繁多,要怎麼選擇最適合你的記憶卡,可以先從你的需求裝置下手! 針對專業監控攝影需求者,可以選擇強調耐用與續航力的TEAMGROUP HIGH ENDURANCE CARD;如果需要擴充或備份你的行動裝置,首選價格與效能皆能滿足你的TEAMGROUP ELITE A1 CARD;如果你是Swtich玩家,那絕對不能錯過T-FORCE Gaming A2 CARD;喜愛用運動相機記錄影像的話,那你一定要選擇能兼顧耐用與穩定錄影的TEAMGROU GO CARD。看完以上介紹,希望能幫助你更了解要如何針對不同裝置,選擇最適合你的記憶卡!
Read more自己從頭組裝電腦對有些人而言是個挑戰,但對某些人而言,是非常令人興奮的事。今天我們將介紹組裝一台電腦所需的零組件,這台裝機是為Back2School (返校)的學生們所組裝,當然也可用於玩遊戲。首先,我們先列出組裝電腦所需的所有零組件。我們將使用最新一代的Intel Core處理器,並搭配市場上最快的DDR5 記憶體。 組裝電腦所需零件有: 處理器 主機板 RAM SSD CPU散熱器 機殼 電源供應器 顯示卡 1. 處理器 – Intel Core i5-12600k 這款處理為10核心和16執行緒,將提供電腦愛好者與裝機新手不錯的性能。最新一代的Intel Core處理器能在工作、學習和遊戲上帶來更多的趣味。它基於LGA1700,可以在沒有專用顯示卡的情況下使用,並仍夠強大足以正常運作。 Intel Core i5-12600k: https://tinyurl.com/2p8rhupd 2. 主機板 – ASRock Z690 Phantom Gaming ITX 這塊板子是ITX規格的,但如果機殼支援,還是可能可以運行ATX板。這讓我們能組裝小尺寸的電腦,置於空間不大的桌子上,但同時也能放進一個標準的MIDI塔機箱。支援DDR5,Gen 4x4 M.2 SSD以及更多,足以和一切搭配並獲得驚人的性能。 ASRock Z690 Phantom Gaming ITX: https://tinyurl.com/mr3cwm55 3. RAM – TEAMGROUP T-FORCE DELTA RGB DDR5 2x 16GB 64ooMHz 現在輪到RAM,光是外型就看起來非常不錯,特別是RGB燈效。在一塊2x RAM插槽的板子上放上32GB的RAM,這對於工作、學習或遊戲等一切使用都綽綽有餘,更別提DDR5在速度上優異的表現。 T-FORCE DELTA RGB DDR5: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delta-rgb-ddr5 4. SSD – TEAMGROUP T-FORCE VULCAN Z 480GB 無論是打開某個應用程式、軟體或是載入遊戲,SSD在縮短加載時間上至關的重要,速度上最快的選擇是用M.2 NVMe SSD與這塊主機板來搭配,像是Gen 4x4 TEAMGROUP T-FORCE CARDEA A440 PRO。但如果要選擇符合學生預算,你可以考慮使用2.5” SSD,如TEAMGROUP T-FORCE VULCAN Z 480GB,專為初階電競新手而生,比普通的SSD更快更可靠。 T-FORCE CARDEA A440 PRO: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cardea-a440-pro T-FORCE VULCAN Z: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vulcan-z-ssd 5. CPU散熱器 - TEAMGROUP T-FORCE GD240E SIREN ARGB 處理器在運轉時需要良好的散熱,而大多數的時候原廠的散熱器都無法滿足。這個裝機中,我們使用TEAMGROUP T-FORCE GD240E SIREN ARGB AIO,它能很好地冷卻Intel Core i5-12600k,而且還有燈效設計,讓你的裝機冷卻的同時也擁有極佳的視覺效果。 T-FORCE GD240E SIREN ARGB: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siren-gd240-all-in-one-argb-cpu-liquid-cooler 6. 機箱 - TEAMGROUP T-FORCE LARES ARGB機殼 擁有一個有良好通風配置的機箱很重要,TEAMGROUP T-FORCE LARES ARGB為機殼市場帶來了新的設計。正面的鋼化玻璃看起來會阻擋氣流,但其實有穩定的空氣流通。進氣和排氣口讓即將安裝在內的零組件保持良好的散熱狀態。 T-FORCE LARES ARGB CASE: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lares-argb-case 7. 電源供應器 – NZXT C650 在考慮電腦供電時,需仔細選擇哪一款能夠提供足夠的電力給系統,且同事俱有穩定性。通常650W 80Plus Gold對於這台裝機已經夠了,但你還可以考慮非模組化和全模組化的電源供應器。小編建議選擇全模組化的電源供應器,這樣就能妥善布置前面和後面的線材,因為你用不到所有的線材。 NZXT C650 Gold: https://reurl.cc/rDjbo1 8. 顯示卡 - SAPPHIRE RADEON RX 6650 XT NITRO+ 這次我們選了一款可以在1440p下以60FPS以上的超精細畫面進行遊戲的顯示卡,且依然能與強大的處理器共同在工作中提供優異的性能,SAPPHIRE RADEON RX 6650 XT NITRO+是一款出色的中階顯示卡,能讓你玩遊戲、幫助渲染影片和圖片,這是組裝電腦中的靈魂組件。 SAPPHIRE RADEON RX 6650 XT NITRO+: https://tinyurl.com/5xs9n7uv
Read more說到記憶體的效能,直接聯想到的是記憶體模組的「讀取速度」及「延遲」,一般在產品規格表上秀出的其實是「時脈頻率」及「時序」的數值,這是需要經過換算得知的,並不是直接代表兩者數值相等,如果你問我哪個數值比較重要,我會說~~都很重要!(先別急的白眼我,接下去看你就知道為什麼了!) 時脈頻率:其數值表示每秒可以傳輸資料的次數。因此數值越大即每秒傳輸次數越多,也就表示傳輸效率越高。 時序:其數值表示記憶體模組在接收指令後,進行資料傳輸時所花費的時間。數值越小即花費時間越短,可以越快將資料傳輸出去。 所以記憶體的效能是不能由單一數值決定,頻率與時序是有密切相關的,時序通常以4個數值表示,如CL40-40-40-80,數值依序分別代表:CAS延遲(CL)、行至列延遲(tRCD)、行脈衝預充電時間(tRP),與行選通延遲(tRAS),你只要先記得我們最常使用的數值是CAS延遲就好,也就是常聽到的CL值,其他的時序數值大多對專業超頻玩家才會比較有影響,所以今天小編就針對CL值與時脈頻率對記憶體效能的影響來介紹,更多的專有名詞解釋我們就待下次有機會再來跟大家說明吧! 一、什麼是CAS延遲? CAS延遲的英文為CAS latency,簡稱CL值,是指電腦要讀取記憶體的資料時,需要等待多久的時間才能真正開始讀取,因此兩個相同頻率的記憶體模組,CL值越高就代表延遲時間越長。 值得注意的是,CL值的數值單位不是分或秒這種時間單位,而是代表幾個時脈週期,它是計算記憶體延遲時間公式中的一個變數,以T-FORCE DELTA RGB DDR5的規格為例,DDR5-6000 CL38的時脈週期總數等於38個。看到這邊是不是你的腦袋記憶體也快不夠了?別擔心,小編直接教你怎麼一看DRAM的規格表,就能用計算機秒按出記憶體模組的延遲時間! 二、如何計算記憶體的延遲時間? 延遲時間的單位我們用奈秒(ns)表示,公式如下: 延遲時間(ns) = CL值 x 時脈週期時間(ns) 時脈週期時間(ns) = 1000 ÷ (時脈頻率MHz ÷ 2) 依上述的公式,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跟大家說明: 【範例一】相同頻率下,不同CL值對延遲時間的影響。 以T-FORCE DELTA RGB DDR5-6000 CL30及T-FORCE DELTA RGB DDR5-6000 CL38這兩個規格試算 T-FORCE DELTA RGB DDR5-6000 CL30 延遲時間(ns) = 30 x [1000 ÷ (6000 ÷ 2)] ≒ 9.99 ns T-FORCE DELTA RGB DDR5-6000 CL38 延遲時間(ns) = 38 x [1000 ÷ (6000 ÷ 2)] ≒ 12.66 ns 當記憶體頻率相同的情況下,CL值越低,延遲時間就會越短,電腦讀取記憶體資料時要等待的時間就越短,也就代表效能越好。 【範例二】相同CL值下,不同頻率對延遲時間的影響。 以T-FORCE DELTA RGB DDR5-5600 CL40及T-FORCE DELTA RGB DDR5-6400 CL40這兩個規格試算 T-FORCE DELTA RGB DDR5-5600 CL40 延遲時間(ns) = 40 x [1000 ÷ (5600 ÷ 2)] ≒ 14.29 ns T-FORCE DELTA RGB DDR5-6400 CL40 延遲時間(ns) = 40 x [1000 ÷ (6400 ÷ 2)] = 12.5 ns 當記憶體CL值相同的情況下,頻率越高,延遲時間就會越短,電腦讀取記憶體資料時要等待的時間就越短,也就代表效能越好。 ※上述計算公式得出的延遲時間為理論數值 ※ 照片建議:搭配DELTA RGB DDR5產品圖,並將以下運算公式圖片化 三、CL值越低一定越好嗎? 經過前面的燒腦行為,讓我們回到本文標題,記憶體模組中的CL值越低,效能一定越好嗎?小編認為答案是「沒有絕對」!就像我們一開始所說的,記憶體的效能同是受到時脈頻率及時序影響,所以不能單以記憶體中的CL值來定義記憶體效能的好壞。 四、如何選擇合適的記憶體? 在選購記憶體時,考量的因素包含容量、時脈頻率及CL值等等,最重要的是與主機板和CPU的相容性,小編建議大家可以先決定記憶體的容量大小及頻率這兩個規格,然後再選擇CL值的大小,通常效能越好的記憶體模組價格也會越高,當你決定好記憶體規格後,也別忘記確認是否與你的主機板或CPU相容喔! 十銓科技的記憶體模組可以透過 十銓相容性查詢網頁 來確認相容性,依照查詢結果購買絕對沒問題。如果對十銓科技的產品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底下留言或是到 十銓線上諮詢網頁 洽詢! ~小編不藏私分享~ 如果你跟小編依樣喜歡自己選配升級電腦零組件,享受自行裝機的樂趣,但又不確定規格是否支援新型的遊戲大作的話,可以到Can You Run It這個網站查詢參考,在 (1)搜尋欄輸入你想查詢的遊戲,按下 (2)的Can You Run It?,就會跳轉出結果頁面,大家可以就這個結果來參考選配或升級的品項。 如果想看記憶體在不同頻率、容量下是否會對遊戲的FPS造成影響,小編幫你整理好連結在下面了,快來去看看吧! 記憶體「頻率」是否會影響遊戲幀數FPS? 3款遊戲實測(上)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ram-frequency-fps-I-tw 記憶體「頻率」是否會影響遊戲幀數FPS? 3款遊戲實測(下)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ram-frequency-fps-II-tw 記憶體「容量」是否會影響遊戲幀數FPS? 4款遊戲實測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ram-capacity-fps-tw
Read more上次我們有提到如何進到BIOS調整設定,讓記憶體運行到廠商標示的頻率,還沒看過的快去補補課:《如何進入BIOS開起XMP3.0?三步驟讓你簡單上手》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overclocking-xmp-guide-ddr5-tw 但若是遇到進入BIOS開啟XMP或是DOCP後,卻無法順利開機的情形該怎麼呢?小編在這分享給各位T粉3步驟你可以初步查找原因的方法,因為開啟超頻後無法開機的狀況百百種,所以若是在試過以下辦法都還無法解套的話,可以利用我們的線上諮詢服務,獲取更多幫助。 十銓科技線上諮詢服務: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support/ 步驟一:確認主機板是否有支援該超頻記憶體的容量或頻率 不是每張主機板都有支援高頻率或高容量的記憶體規格,如果主機板本身沒有支援的話,就算你的超頻記憶體再怎麼高規都是無法使用的,所以小編建議在事前購買主機板跟超頻記憶體的時候,一定要先確認這項資訊,以下來教大家怎麼從主機板的官網或是記憶體廠的官網來查找相關資訊。 1. 查看主機板的官網產品規格表 以ASUS ROG MAXIMUS Z690 EXTREME為例,至ASUS官網的該產品頁面後,點選Tech Specs(綠框),下滑找到記憶體的部分,就會看到這張主機板支援的記憶體容量及頻率資訊(紅框)。 ● ASUS ROG MAXIMUS Z690 EXTREME : https://rog.asus.com/us/motherboards/rog-maximus/rog-maximus-z690-extreme-model/spec 由上圖我們可以知道,ASUS ROG MAXIMUS Z690 EXTREME這張主機板有4根DDR5 U-DIMM的插槽,支援最大記憶體容量加總為128GB,支援頻率有6400/6200/6000/5800/5600/5400/5200/5000/4800等規格。 2. 查詢主機板或記憶體模組的相容性列表(QVL) 你也可以透過主機板廠或記憶體模組廠所提供的相容性列表,確認你購買的超頻記憶體是否有通過主板廠的官方測試認證。各家主機板廠的相容性列表呈現方式不同,以BIOSTAR的Z690 VALKYRIE為例,進入官網選到主機板的產品頁面後,點選Memory Support(綠框),就可以看到各家有通過相容性測試的記憶體模組規格了。 ● BIOSTAR Z690 VALKYRIE : https://www.biostar.com.tw/app/en/mb/introduction.php?S_ID=1034#overview 記憶體模組廠也有相容性列表,可以查詢你購買的超頻記憶體有通過那些主機板廠的官方測試認證。以十銓科技為例,你可以到相容性查詢的網頁,選擇用你購買的裝置或是依據記憶體產品來進行查詢,這邊我們以DELTA RGB DDR5為例,點選Search by product(綠框),先選擇Motherboard,然後選填你購買的超頻記憶體規格,送出後就會產出結果了。 ● 相容性查詢: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support/compatibility.php 步驟二:先以記憶體預設值開機,確認記憶體是否能正常運作。 如果在步驟一查詢後,確認主機板有支援你購買的超頻記憶體容量或頻率,那你可以再進入BIOS一次,將超頻記憶體關閉XMP或DOCP,調回預設值,接著按F10儲存後重新開機看看記憶體是否能順利運作。若仍無法開機,可以先進行記憶體的簡單除錯流程,測試是否有單支記憶體無法開機的問題,可以參考以下的文章說明來進行: 《記憶體簡易除錯流程》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info/ins.php?index_id=215 若是能正常開機,你可以繼續往下到步驟三確認目前使用的是否為最新的BIOS版本。 步驟三:查看目前使用的BIOS是否為最新版本 在確認記憶體完好無損而且都能可用預設值開機後,接下來你可以檢查自己的BIOS是否為最新版本,目前各家主機板支援INTEL第12代CPU的600系列都還在頻繁更新BIOS版本,為了給超頻需求的消費者有更好的超頻體驗,所以如果你是入手這個系列的主機板,一定要特別注意你的BIOS版本喔! 每家主機板廠的BIOS畫面中你都可以看到版本名稱,或是利用CPU-Z這個軟體進行確認,這是免費的軟體,載點提供大家CPU-Z download:https://reurl.cc/N63RGq 以下是CPU-Z的截圖畫面,紅框處就是BIOS版本的相關資訊。 底下也提供各家主機板廠下載最新BIOS的方法給大家參考,想知道下載完該怎麼更新嗎?敬請期待!(快點留言敲碗敲起來~)如果在查詢過程中有遇到什麼問題也可以留言詢問小編唷! 1. ASUS 以ASUS ROG MAXIMUS Z690 EXTREME為例,至ASUS官網的該產品頁面後,點擊Support(綠框),點擊Driver & Tools(黃框),再點BIOS & FIRMWARE(紅框),你就會看到最新更新的BIOS下載載點了(藍框)。 ● ASUS ROG MAXIMUS Z690 EXTREME: https://rog.asus.com/us/motherboards/rog-maximus/rog-maximus-z690-extreme-model/helpdesk_bios 2. ASRock 以ASRock Z690 Taichi為例,至ASRock官網的該產品頁面後,下滑點擊Support(綠框),再點擊BIOS(黃框),你就會看到最新更新的BIOS下載載點了(藍框)。 ● ASRock Z690 Taichi:https://www.asrock.com/MB/Intel/Z690%20Taichi/index.asp#BIOS 3. GIGABYTE 以Z690 AORUS XTREME為例,至GIGABYTE官網的該產品頁面後,點擊Support(綠框),再點擊BIOS(黃框),你就會看到最新更新的BIOS下載載點了(藍框)。 ● Z690 AORUS XTREME:https://www.gigabyte.com/us/Motherboard/Z690-AORUS-XTREME-rev-10/support#support-dl-bios 4. MSI 以MEG Z690 UNIFY為例,至MSI官網的該產品頁面後,點擊Support(綠框),再點擊Drivers & Downloads (黃框),你就會看到最新更新的BIOS下載載點了(藍框)。 ● MEG Z690 UNIFY:https://us.msi.com/Motherboard/MEG-Z690-UNIFY/support 5. BIOSTAR 以Z690 VALKYRIE為例,至BIOSTAR官網的該產品頁面後,點擊Download (綠框),往下滑到BIOS你就會看到最新更新的BIOS下載載點了(藍框)。 ● Z690 VALKYRIE:https://www.biostar.com.tw/app/en/mb/introduction.php?S_ID=1034#download 若是上述3個方法嘗試後都還是無法順利開機的話,小編建議你可以將你購買的產品詳細資訊提供給記憶體模組廠或是主機板廠的客服管道尋求協助,各位T粉們如果針對十銓的超頻記憶體產品有開啟超頻無法開機的狀況,都可以利用我們的線上諮詢服務,提供你的超頻記憶體型號、規格、序號,以及主機板和CPU的產品型號及規格,並簡單描述你所遇到的問題,我們將由專業的客服團隊盡快回覆你! ● 十銓科技線上諮詢服務: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support/
Read more各位T粉是不是也跟小編一樣有一台陪你征戰過大小戰場的筆記型電腦呢?小編我就有一台使用長達六年的筆記型電腦,不過它最近開始有失去活力的跡象,T粉們如果跟我一樣開始感覺你的筆記型電腦有變慢或是常當機的現象,先不要急著整台掰掰,只要嘗試升級一下裡面的零組件,就能達到煥然一新的效果! 說到升級筆記型電腦,你一定很常聽到大家會建議升級記憶體或是SSD,今天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為什麼需要升級記憶體?升級記憶體的好處有哪些?購買筆記型電腦的記憶體時該注意什麼?怎麼挑選記憶體的規格?SSD的部分我們就之後有機會再來介紹吧! ELITE SO-DIMM DDR4 LAPTOP MEMORY: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elite-so-dimm-ddr4 ZEUS SO-DIMM DDR4 LAPTOP MEMORY: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zeus-so-dimm-ddr4 一、為什麼需要升級記憶體?可以帶來什麼好處? 筆記型電腦的記憶體SO-DIMM跟桌上型電腦的記憶體U-DIMM不同,無法共用,升級筆記型電腦記憶體的重點在於升級容量,而非速度頻率。那又為什麼需要增加記憶體的容量呢?在此簡單列舉如果記憶體容量不足會發生什麼事: ● 當你同時開啟多個網頁分頁的時候,無法順利載入網頁畫面或容易當機。 ● 同時使用多個應用程式時,經常產生閃退的現象。例如邊打遊戲邊開啟LINE通訊軟體聊天、同時又用Spotify播放音樂。 ● 觀看線上影音平台的時候,有自動降低畫素或是載入過久的情況。例如:Youtube、Netflix。 上述舉例發生的原因排除網路速度的問題,極有可能就是記憶體容量不足所造成的。相反來說,記憶體容量充足就不易發生上述問題。如果你是長時間讓筆記型電腦持續運作,可以先試著重新啟動電腦,把在背景執行的程式關閉,清除記憶體快取資料,釋放記憶體容量,但若是情況依舊沒有改善,那小編就建議你可以擴充筆記型電腦記憶體的容量了。 二、購買筆記型電腦前要注意什麼? 要擴充筆記型電腦記憶體容量前,得先知道四個重點規格。 1. 你的筆記型電腦支援的記憶體模組技術規格,是DDR5、DDR4、DDR3還是其他? 2. 你的筆記型電腦可替換的記憶體插槽有幾根。 3. 你的筆記型電腦最高支援的記憶體總容量。 4. 你的筆記型電腦最高支援的記憶體頻率。 5. 買超過筆記型電腦支援的容量或頻率規格,雖然可以正常開機,但卻無法真正發揮記憶體本身該有的規格效能,所以購買前先了解筆記型電腦支援的規格非常重要,從官網產品頁就可以找到上述問題的答案,以下兩款產品舉例給大家: ● ASUS TUF Gaming F15 (2022) https://www.asus.com/Laptops/For-Gaming/TUF-Gaming/ASUS-TUF-Gaming-F15-2022/techspec/ 點選產品頁的規格(紅框),下滑到記憶體Memory的地方,這邊會看到這台筆電是支援DDR5的SO-DIMM規格,最高頻率支援4800MHz(綠框),最高總容量支援32GB(黃框),支援雙通道規格並且兩個記憶體插槽皆可做更換升級使用(藍框),在選購升級用的記憶體時,建議可以選擇雙支包裝的形式。 ~溫馨小提醒~ 今年才剛上市的筆記型電腦才會支援DDR5,這邊舉例讓大家了解規格的部分要如何解讀,想入手DDR5筆電的T粉也可參考一下,在購買時可以思考需不需要針對記憶體的容量進行擴充。 ● 2021 ASUS TUF Dash F15: https://www.asus.com/Laptops/For-Gaming/TUF-Gaming/2021-ASUS-TUF-Dash-F15/techspec/ 點選產品頁的規格(紅框),下滑到記憶體Memory的地方,這邊會看到這台筆電是支援DDR4的SO-DIMM規格,最高頻率支援3200MHz(綠框),最高總容量支援32GB(黃框),支援雙通道規格,但其中有一個記憶體規格後面寫了”on board”字樣(藍框),那就表示該插槽是不可更換記憶體的,這台筆電只有一個記憶體插槽可以更換記憶體,在選購升級用的記憶體時,建議選購單支包裝的形式。 你一定會好奇為什麼在上面截圖中,有關記憶體規格的描述為何不只一行?那是因為在購買筆記型電腦的時候,廠商會提供不同組合的記憶體容量給消費者選擇,所以在規格表中才會有不只一行的敘述。 三、如何選購適合的筆記型電腦記憶體規格? 了解完你的筆記型電腦支援的記憶體規格之後,就可以開始思考自己需要多少的記憶體容量,首先你可以先查看一下目前筆記型電腦的記憶體容量有多少,在工作列按滑鼠右鍵,點選「工作管理員」(紅框) 點選效能(紅框),再選到記憶體(藍框)就可以看到目前的記憶體容量跟使用狀態(綠框) 接下來就可以開始決定要擴增多少容量,由於每個人的使用習慣都不同,所以以下小編的建議就讓給各位T粉參考,實際還是得依照自身使用習慣調整唷! 使用需求 一般文書處理需求 (適合搭配文書型筆記型電腦) 遊玩遊戲需求 (適合搭配電競筆記型電腦) 專業軟體使用需求 (適合搭配創作者筆記型電腦) 筆記型電腦記憶體總容量 8GB 16GB至32GB 32GB至64GB 說明 1. 瀏覽網頁。 2. 觀看影片。 3. 收發E-mail。 4. Office軟體使用。 遊玩休閒或高效能遊戲。 1. 專業平面及3D設計軟體。 2. 專業影像處理軟體。 最後只剩把記憶體組裝上筆記型電腦了,如果不知道該怎麼下手,可以參考底下的教學影片,雖然每間廠商的筆記型電腦內裝配置都不太一樣,但組裝方式大同小異,建議可以參考筆記型電腦隨附的說明書進行組裝唷! 如何更換筆記型電腦的記憶體?-Zeus So-Dim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tOXWVWiJBM T-FORCE ZEUS SO-SIMM DDR4 GAMING MEMORY Installation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zeus-so-dimm-ddr4
Read more各位有入手DDR5記憶體了嗎?確認過你的記憶體是否有在對的頻率運行嗎?如果你發現你買的是5200MHz,甚至是6400MHz的超頻規格,但電腦卻顯示4800MHz,先看完這篇文章帶你進到BIOS調整設定,讓記憶體運行到廠商標示的頻率,克服這個狀況! 今天跟大家介紹四大板廠的Intel平台要如何開啟XMP3.0!要開啟XMP首先要先進入BIOS真的很簡單,照著下面步驟就可以了。 提醒:由於手動超頻實在是博大精深,之後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一、開機or重新啟動電腦後,拚命按DELETE鍵進入BIOS 這邊不論哪家主板都一樣,只要開機之後立刻死命地按DELETE鍵就對了!按到各家BIOS的畫面出現即可。因為螢幕反應比較慢,如果等你看到畫面進入Windows就來不及了! 提醒:由此可知,進入設定BIOS可以沒有滑鼠,但不能沒有鍵盤! 二、 開啟XMP 以下小編就依據字母排列依序介紹四大板廠的作法! 1. ASUS 步驟1 : 按下F7進入進階模式 步驟2 : 按右向鍵移至Ai Tweaker(紅框),並選擇Ai Overclock Tuner(綠框) ,按下Enter 步驟3 : 選到XMPⅠ(藍框),按Enter 。 步驟4 : 你會看到Ai Overclock Tuner下面會多出一行XMP的資訊,並顯示你買的這組記憶體廠商所標示的頻率(黃框),接下來按下F10儲存並離開就會進入到Windows了。 2. ASRock 步驟1 : 按下F6進入進階模式(右上角綠框處有說明) 步驟2 : 按右向鍵移至OC Tweaker(紅框),找到DRAM Configuration(藍框),按下Enter。 步驟3 : 找到Load XMP Setting(綠框),按Enter後選擇XMP 3.0 Profile 1(藍框),再次按Enter確定。 步驟4 : 你會看到Load XMP Setting下面會多出XMP的資訊(黃框),接下來按下F10儲存並離開就會進入到Windows了。 3. Gigabyte 步驟1 : 按下F2進入進階模式ACVANCED MODE 步驟2 : 上方移至Tweaker(紅框),選擇Extreme Memory Profile(X.M.P) (藍框),按下Enter 步驟3 : 選擇Profile 1(藍框),再次按Enter確定。 步驟4 : 你會看到Extreme Memory Profile(X.M.P)後面會多出XMP的資訊(黃框),接下來按下F10儲存並離開就會進入到Windows了。 4. MSI 步驟1 : 按下F7進入進階模式 步驟2 : 進入左邊的OC框(紅框),選擇Extreme Memory Profile (X.M.P)(藍框),按下Enter。 步驟3 : 將Disable改為Enabled (紅框),再次按Enter確定。 步驟4 : 你會看到Extreme Memory Profile下面會多出XMP的資訊(黃框),接下來按下F10儲存並離開就會進入到Windows了。 三、 確認超頻資訊 調整完進入Windows之後,我們當然要確認一下記憶體是否有順利運行我們調整後的頻率,小編習慣使用CPU-Z這個軟體來確認,這是免費的軟體,下面有載點提供大家。 CPU-Z download:https://reurl.cc/N63RGq 以我們家 DELTA RGB DDR5 6400MHz 16GBx2 為例,在開起XMP3.0後,記憶體實際運行的頻率如下圖資訊。 下載完CPU-Z並執行後,點擊上方工具列的Memory分頁(紅框),接著看下方的DRAM Frequency(藍框),顯示的數值乘以2就是實際運行中的頻率。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各位T粉如果在操作上有遇到什麼問題,還想知道什麼資訊,都可以在底下留言給小編唷!
Read more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們想談談SD (Secure Digital) 格式的記憶卡。讓我們來想想如果我們要買一張SD卡,首先會考慮的是什麼?主要的目的是什麼?可能有一些人會開始考慮品牌,但除此之外,更深入了解也很重要,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看一看規格。 讓我們看看TEAMGROUP的SD卡的規格,了解這些卡是為了哪些用戶群所打造的。 常見且容易購買的SD卡類型是SDHC和SDXC格式,SDHC ( High Capacity ) 是從4GB到32GB的卡,為目前最常見的格式,這表示大多數的設備都兼容這種格式。SDXC( exTended Capacity )是指從64GB到2TB的卡,與SDHC相比,它的數據傳輸速度也更快。 我們再來談談數據傳輸,在今天的文章中,TEAMGROUP的四張SD卡都具有(UHS – 超高速)技術。除此之外,這些卡已經在V10到V60的影片速度等級(V)類別中,足以滿足對高解析度和錄製高畫質影片的高要求。關於功能,TEAMGROUP的SD卡都是防水、防X光與防塵的,讓這些卡成為旅遊部落客和戶外攝影師的最佳伴侶。 更多記憶卡資訊 >> CLASSIC, ELITE, PRO, XTREEM 我應該為我的相機選擇什麼容量? 這取決於你的主要目的為何,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求。比如你只用相機來拍照,那32GB-64GB的容量對你來說應該是足夠的,但是如果你既拍照又拍影片的話,128GB-256GB就可以派上用場了,Classic和Elite卡會是完美的解決方案。 我應該為4K或8K解析度選擇什麼卡? 拍攝高達4K解析度的專業攝影師和錄影師,你可以使用Elite卡,但如果你需要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TEAMGROUP建議購買讀/寫高達100/90MB/s的Pro SD卡以節省你的時間。 在拍攝Full HD和4K成為主流的時候,現在已經達到了8K解析度。在檔案大小和存儲上,8K不是4K的兩倍,而是四倍,非常大的尺寸意味著拍攝變得非常具有挑戰性,對於錄影師來說,選擇正確的記憶卡變得非常重要。幸運的是,有XTREEM卡來拯救大家,憑藉V60的技術和高達250/120MB/s的傳輸速度,你可以無憂無慮地進行長時間的拍攝。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了!在下面分享你的SD卡使用經驗,讓我們知道你有多少容量的SD卡。
Read more上篇有跟大家介紹過 什麼是一體式水冷CPU散熱器,還不明白的快去補一下進度! 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一下,究竟在購買一體式水冷CPU散熱器之後,我們該怎麼安裝呢?安裝的過程中又該注意什麼? 一、檢查產品內容物 在一體式水冷CPU散熱器產品中,除了散熱器本體之外,還會有許多零件,像是扣具、螺絲釘,及各種接線線材,所以第一件事就是拿起說明書,確保每個零件都有,不然可能會無法順利安裝!以下以T-FORCE的SIREN GD240E ARGB一體式水冷作示範。 SIREN GD240E ARGB 二、安裝在機箱的不同位置需要注意什麼? 對於第一次接觸一體式水冷CPU散熱器的你,一定會先遇到第一個問題,要怎麼裝?要裝在哪裡?首先你要注意的是水冷排上的風扇們,根據每個機箱的設計,安裝的地方可能不只一種,不同的安裝位置,風扇的安裝方式也不一樣,以下兩種安裝位置是市面上較為常見且經測試散熱較有效果的安裝位置。 這時候你一定會心理默想:這哪一面是正面?其實風扇的安裝方向跟進風方向是有關的,風扇的扇葉基本上會有凸面跟凹面,凸面的那面是進風,凹面那一面是排風,所以風的流動方向就像下圖的示意圖。 (正就是凸,反就是凹) (風扇+風流動示意圖) 上篇文章中我們有提到,水冷排上面安裝的風扇,目的是為了把熱帶離水冷排,進而讓水冷液降溫,所以如果你今天安裝的地方是機殼的「上方」,風扇的「凹面」就要面向水冷排安裝,這樣風才會順利的把熱吹離水冷排。 若是你今天安裝的地方是機殼的「前側」,風扇的「凸面」就要面向水冷排安裝,再裝到機殼的前側,因為機箱前側為進風,後側為排風,所以這樣安裝才會是統一的風流方向。 ~溫馨小提醒~ 單靠一體式水冷的CPU散熱器是無法讓整個主機降溫的,主機本身一定還要再搭配其他風扇產品,才能達到有效的降溫效果。偷吃步分享,如果你真的忘記哪邊進風哪邊排風,試試看用力撥動葉片感受它的風流(我開玩笑的不要吉我XD) 三、一體式水冷CPU散熱器的安裝步驟 講到這,小編就要來手把手教你怎麼安裝一體式水冷CPU散熱器,以T-FORCE SIREN GD240E ARGB一體式水冷為例。 1. 安裝風扇至水冷排上 風扇的安裝方向在前段剛剛小編都說過拉~我們這次是將水冷排安裝在機箱的上方,所以風扇方向如下圖,確認好方向就拿我們材料包裡的這個比較長的螺絲鎖上去。 ~溫馨提醒~ 鎖螺絲的時候要以交插「X」 的方式鎖上,記得不要一次鎖到緊,把四個螺絲都鎖上後,再以相同順序依序鎖緊較佳。 2. 安裝水冷排至機箱內 將水冷排對準機箱上方的孔洞,拿取材料包中合適的螺絲鎖上。 ~溫馨提醒~ 鎖螺絲的時候一樣記得不要一次鎖到緊,把所有螺絲都鎖上後,再以相同順序依序鎖緊比較不會傷害到產品,另外,有些機箱的設計會在上方加有磁吸濾網,濾網拿掉就可以看到安裝的位置了。 3. 安裝水冷頭 安裝前要先選取合適的扣具,以INTEL最新第12代CPU的1700腳位為例,安裝步驟如下: 先將支援1700腳位的專用背板,從主板後方對上主板孔位闔上,翻轉至主板正面,在四個角鎖上立柱。 再來,將CPU安裝置主機板上後,移開保護蓋,塗上散熱膏。散熱膏的塗法千百種,以下5點法的是小編自己測試出來能塗得最均勻的方式。 ~溫馨提醒~ 安裝CPU時除了要留意安裝方向之外,CPU的保護蓋記得不要先取下,待CPU放妥,壓下固定卡榫的時候,保護蓋就會自動彈開,這麼做也比較能保護主板上的針腳完整性。 取下T-FORCE SIREN GD240E ARGB一體式水冷的水冷頭銅底接觸面保護貼,拿取合適的螺絲安裝至主機板上。螺絲的鎖法都一樣,按照交叉的X字型鎖上,不要一次鎖到緊,鎖上所有螺絲後再依照同樣的順序鎖緊,讓水冷頭平均向下對CPU施力,也讓CPU比較不容易損壞。 4. 接線至主機板上 把一體式水冷都鎖上機箱跟主機板後,最後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驟,就是接線拉~!首先你要先認清楚哪一條線是做什麼用的。 因為T-FORCE SIREN GD240E ARGB一體式水冷的風扇以及水冷頭有ARGB的功能,所以風扇個別會有兩條線,一條是電源線,一條是ARGB的訊號線,而水冷頭上只會有一條ARGB的訊號線。 ~溫馨小提醒~ ARGB的訊號線是5V的3 PIN接頭(下方左圖),與電源線(下方右圖)不一樣喔! 接法真的一點都不難,首先先將材料包中的這條水冷頭的ARGB訊號線接上 再找到材料包的這條一對三的接線,然後找到風扇以及水冷頭的ARGB訊號線插上,在接到主機板上的5V 3 PIN的位置就可以了。 再來是電源線,水冷排上的電源線要接到主機板上的AIO_PUMP,主機板上都會標示,大家不用擔心。 風扇上的電源線則是接到主機板上的CHA_FAN的位置,這樣就大功告成囉! 你一定會好奇,材料包裡還有很多東西沒用到是為什麼?有些是我們這次沒有示範的AMD平台會需要使用的扣具,有些是針對主機板上的接孔有限時,會需要輔助使用的線纜,總之在裝機上如果你還是接不通的話,別擔心,歡迎隨時底下留言詢問小編,我會在雲端為你解答的~我們下次再見拉~
Read more在第 12 代 Intel CPU發表之後,各家主機板廠商,例如ASUS、ASRock、BIOSTAR、GIGABYTE與MSI等,也推出了多款以Intel Z690 晶片組打造的主機板,雖然價格不斐,但相信玩家們看到規格後還是會願意買單的,畢竟這次的主機板可是大幅升級了一波呢! 一、Z690分別有支援DDR5跟DDR4的款式 跟之前DDR3與DDR4的世代交替時一樣,各家的Z690系列也會分別有支援DDR5和支援DDR4的版本,在命名上,各家大多會針對DDR4版本再特別標註,舉例來說,ASUS的 “PRIME Z690-P-CSM” 支援DDR5的記憶體;“PRIME Z690M-PLUS D4 -CSM” 就是支援DDR4的記憶體,但也有些標註的方式較不明顯,例如BIOSTAR的 “Z690 VALKYRIE” 支援的是DDR5記憶體;“Z690A VALKYRIE”則是支援DDR4,所以並非Z690就代表支援DDR5,大家還是要在購買前,了解一下規格的限制喔! 那麼,支援DDR5的主機板版本跟支援DDR4的有什麼不同?這個部份很難統一概括的說,各家做法都不盡相同,簡單舉例,像是BIOSTAR的Z690 女武神系列VALKYRIE,DDR5跟DDR4版本的差別只在針對記憶體插槽的支援不一樣,其他功能都相同;ASUS目前的做法則是最高階的主機板只出DDR5的版本,DDR4的版本則是應用在其他系列。 二、記憶體DDR4跟DDR5有什麼區別? 相信大家都有些微的了解DDR4跟DDR5的記憶體有哪些不同的特點,若是還不太知道沒關係,快點這個連結進去逛個透徹《DDR5和DDR4記憶體的差別》貼心小編再次上線,為了讓大家更方便選購,小編我直接把T-FORCE的產品整理給你。 DELTA RGB DDR5 V.S DELTA RGB DDR4 相較於DDR4,DDR5一舉來到了6000的頻率,在容量上也從16x2的規格起跳,除此之外,DELTA RGB的DDR5跟DDR4在外觀上也有些巧思變化,T-FORCE DELTA RGB DDR5加入了隱形戰鬥機的意象,以線條設計優化整體外觀視覺,燈條的部分跟DDR4版本一樣擁有全幅式120°的超廣角,並支援多家燈效軟體,發光面積也稍加擴大,整體RGB燈效呈現絕對滿足想追求超高光害的你! DELTA RGB DDR5: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delta-rgb-ddr5 DELTA RGB DDR4: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delta-rgb-ddr4 VULCAN DDR5 V.S VULCAN DDR4 這次的VULCAN DDR5針對記憶體上的電源管理晶片(PMIC),使用專業導熱矽膠強化它的散熱設計,讓VULCAN DDR5在運作的同時可以更加穩定,不易產生過熱現象,除此之外,在散熱片的外觀設計上也變的更加簡潔,利用卡扣及導熱矽膠的搭配,加強散熱片與記憶體之間的結合,相較VULCAN DDR4來的更加穩固;顏色的選用上,DDR5的版本將灰色改為黑色,讓大家在選購上可以更符合裝機整體的視覺一致性。 如果你跟小編一樣,走低調路線,對光害沒追求的話,推薦你可以選擇這款VULCAN,少了RGB的高調,但卻多了金屬感的低調奢華。 VULCAN DDR5: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vulcan-ddr5 VULCAN DDR4: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vulcan-z-ddr4 三、Z690必須入手嗎?該選擇DDR4還是DDR5的版本? 想必大家對於Z690的售價都有大致了解,如果你還在猶豫不決,遲遲無法決定該不該下手購買,不妨看看小編我的分析~ Z690最大的特點就是針對儲存容量的擴充性非常彈性,以往我們在使用主機板的M.2 PCIe接口的時候,你有沒有遇過使用相同讀寫速度的M.2 PCIe SSD,同時插在主機板上的PCIe接口,但兩者的讀寫速度表現卻有落差?其實那不並非全是產品瑕疵,而是主機板的PCIe通道數不夠多,所以會造成降速的情形發生,在儲存設備的選用上就必須有所取捨。 Z690晶片組的主機板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了,因為它有高達28條的PCIe通道數,其中包含有PCIe4.0和PCIe3.0的通道,這就代表你在主機板上看到的所有M.2 PCIe的接口,在同時安裝相同讀寫速度的M.2 PCIe SSD的時候,使用上不會有降速的問題產生。 而且!這次光是USB 3.2 GEN2x2的接口就有提供到4組之多,各位除了不用煩惱接孔不夠,更不用在意傳輸接口的速度限制,會降低你儲存裝置的傳輸速度唷! Source: https://www.anandtech.com/show/16970/the-intel-z690-motherboard-overview-over-50-new-models-with-ddr5-support (Image credit: Intel) 看到這邊,如果對於PC的擴充性是你目前的首要考量的話,你可以考慮入手Z690的主機板,因為它就是目前市面上儲存空間擴充性最好的板子,決定要買之後,就要來抉擇是DDR4還是DDR5的版本了。 小編個人覺得,在主機板效能差異不大的情況下,CP值較高的作法是先入手DDR4的版本,一方面你可以享受到Z690所帶來的效能升級,一方面可以繼續使用現有的DDR4記憶體;但如果你是一次升級就想升到頂的話,那就不要考慮了,帶著你的豬公去把Z690 DDR5板本的主機板,加上DDR5的記憶體,一起抱回家吧! 可以底下留言處上傳照片給小編羨慕一下~ 以上就是小編的小建議提供給大家參考拉~如果有任何針對Z690,或是DDR4與DDR5記憶體的疑難雜症也歡迎底下留言喔!我們下期再見!
Read more在電腦中,CPU上的CPU散熱器是不可或缺的零組件,用作是在幫CPU進行散熱的工作,基本上在購買CPU時,不管是INTEL還是AMD,都會附一顆原廠的CPU散熱器,那既然原廠都有附了,我們還需要額外購買嗎?水冷CPU散熱器是真的有需要嗎? 一、什麼是空冷CPU散熱器? 空冷的熱傳導原理主要是用「空氣循環」來散熱,不管是下吹式還是塔式,CPU的熱會透過散熱膏,導熱到散熱器的金屬接面,再由金屬導管將熱引至CPU散熱器上的金屬鰭片,最後利用風扇將熱帶走。 因為散熱的方式都是透過空氣的流動,所以機殼的大小、散熱器上風扇的尺寸及數量,對空冷的CPU散熱器影響就會比較大,也就是說,在一樣的散熱器及環境條件下,較大的機箱散熱效果會較好;當然,尺寸越大的空冷CPU散熱器,散熱的金屬鰭片層數越多,自然會增加整體的散熱面積,也就能帶來較佳的散熱效果。 空冷CPU散熱器又分為「下吹式」及「塔式」,一般CPU原廠附的都是下吹式的散熱器,在此我們先不詳細探討,有興趣的可以讓我知道唷! Source : https://news.xfastest.com/news/2993/2993/ 二、什麼是水冷CPU散熱器? 水冷的熱傳導原理主要是利用水循環來散熱,當然還是要搭配風扇的使用,才能把熱帶離主機。 而CPU一樣是透過散熱膏,導熱致散熱器的金屬接面,再來就是透過水冷液,利用導管把熱源引流至水冷排,最後再使用水冷排上的風扇,將水冷液中的熱吹離主機本體,冷卻後的水冷液就會繼續循環,重複上述的步驟,達到散熱效果。 以下圖示以十銓的SIREN GD240E ARGB一體式水冷運作方式為例: 水冷CPU散熱器又分為「一體式水冷」和「開放式水冷」,從零件來看,很明顯就能知道開放式水冷在安裝上有多具挑戰!當然!在價格上也會有所差異,想知道這兩種水冷式CPU散熱器更詳細的差異比較嗎?底下留言! ~溫馨小知識~ 水冷液跟我們一般用的自來水是不一樣的!雖然五顏六色的長得很可口,但它是一種化學液體,據有力人士分享(我絕對不會承認是我),真的是超苦,誤食一定要記得盡速就醫! 三、要買空冷還水冷? 在決定空冷還是水冷前,你要先知道水冷的散熱效果基本上會比空冷來的好,當然價格上也會比較貴,接下來你就要自我檢視一下以下兩點: 1.CPU溫度經常落在幾度? 可以用Core Temp或是HWMonitor等軟體,查看你目前的使用習慣上,CPU的溫度長時間落在哪個區間,正常作業溫度大約落在40℃~65℃;如果是有玩3A大作的,溫度大約會落在70℃~85℃,如果高於85℃,那就需要檢視一下你的散熱系統是否有問題了! 所以,你可以思考自己平時會不會有多工處理、遊玩遊戲大作,或是影音剪輯軟體的需求等等,這些使用方式會造成CPU的高使用率,進而讓CPU產生大量的熱,也就會需要散熱較佳的水冷CPU散熱器才較不容易有過熱的情況產生。 2.機殼安裝的空間限制及個人預算 再來是電腦機殼的內部安裝空間,空冷的塔式CPU散熱器容易因為高度過高,或是體積過大干涉記憶體的安裝等問題,導致無法順利安裝至機殼內。 在追求較佳的散熱方案的同時,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建議你可以選擇一體式水冷CPU散熱器。現在市面上有非常多種的一體式水冷,可以依照你個人的喜好,選擇RGB燈效或是無光害的款式,十銓的 SIREN GD240E ARGB 一體式水冷在沒燈效表現時,水冷頭呈現質感的鏡面效果,當RGB燈效展現時,搭配RGB風扇,高效散熱表現跟RGB視覺饗宴直接一次到位! 四、購買前要注意什麼? CPU散熱器在安裝上的相容性問題 在選擇CPU散熱器的時候,先要查看是否支援CPU的腳位,這是決定你不能順利安裝的關鍵! 以十銓的SIREN GD240E ARGB一體式水冷舉例, 在產品的規格列表會有這欄CPU Socket,清楚列出分別支援INTEL及AMD的有哪些腳位,你只要看你CPU的包裝上所標示的腳位資訊,並對照看看CPU散熱器上有沒有就可以了。 【總結】 若你的主機會用來玩3A遊戲大作,或是平常你會有多工處理的需求,那建議你選擇水冷CPU散熱器,比起空冷,不僅散熱效果較佳,運轉噪音也比較小。 水冷的CPU散熱器中,我會推薦你一體式水冷,比起開放式水冷,在安裝上只需要將風扇裝到水冷排上,把水冷頭及水冷排分別鎖到特定位置就可以了;在後期保養維護方面,一體式水冷已經把水冷液加在產品裡了,你不用自己去找水冷液產品,也相對比較不用擔心漏水問題。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邊,如果想針對哪個部分更了解的話都可以在留言,那我們下期再見~
Read more你入手PS5了嗎?這個為生活增添歡樂、忘卻煩惱的魔法機器怎麼能不擁有一台呢?如果你跟我一樣不只玩,還玩得很「認真」的話,想必PlayStation 5本身的儲存容量已經不夠你用了吧! 在SONY官方於9月份軟體更新後,開放了M.2 插槽擴充功能,真的是所有玩家(包括小編我)普天同慶的樂事一件(沒有置入唷~),在大家瘋狂搶購M.2 SSD的同時,你知道什麼樣的M.2 SSD才可以順利安裝嗎?你真的有需要擴充嗎?可攜式SSD是不是也有同樣的容量擴充效果呢? 本篇短文章簡單帶大家了解在擴充PlayStation 5的時候,M.2 SSD以及可攜式SSD的應用差異及相關注意事項,所以別急著下單,看完你會更了解該如何選購! 一、怎麼選擇及安裝擴充產品? 想要擴充容量,當然是要先買對產品囉!想必大家都知道PS5在擴充的SSD產品規格上要求甚多,幫大家簡單整理成以下表格。貼心如小編我已經幫你選好最適產品了,以十銓科技的T-FORCE產品來說,M.2 SSD你可以選擇這款A440 PSS白武士M.2 PCIe4.0 SSD;可攜式SSD可以選擇M200狙擊者行動固態硬碟。 A440 PSS白武士M.2 PCIe4.0 SSD M200狙擊者行動固態硬碟 PCIe Gen3 M.2 SSD的產品雖然也有Key M的選擇,一樣能順利安裝,不過卻不能順利使用喔!所以大家來是要注意產品的介面限制,確保是GEN4才可以使用! A440 PSS白武士M.2 PCIe4.0 SSD的安裝方式可以參考以下影片。 THE BEST WAY to UPGRADE PlayStation 5 Using NVMe M.2 SSD 可攜式的T-FORCE M200狙擊者行動固態硬碟如何接到PS5上?你有3個USB連接埠可以選擇,分別是PS5主機前側的USB Type-C 連接埠,以及主機後方的兩個USB type-A連接埠。 ~溫馨提醒~ 1. 要使用M.2 SSD的容量擴充功能前,要記得先將PS5進行系統更新! 2. 可以同時連接多部可攜式SSD到PS5主機上,但單次只能使用單一裝置。 3. 前側的USB type-A可使用在其他USB裝置,例如PS5搖桿的充電應用、PlayStation VR或無線耳機組適配器,詳細USB裝置與PS5主機上的連接埠相容性可參考PlayStation官網說明。 二、加裝M.2 SSD在PS5上可以怎麼運用? 以下實測畫面為使用A440 PSS白武士M.2 PCIe4.0 SSD的操作畫面。 成功安裝M.2 SSD在PS5裡面後,一開始會出現這個格式化畫面,PS5要求必須格式化之後才可以使用,所以記得先將M.2 SSD裡的資料清空或備份好! 如果你的遊戲是光碟版的,就算搬移至M.2 SSD裡,還是必須要有光碟才能順利遊玩,數位板的遊戲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除了可以幫助PS5的主機儲存空間釋出之外,還可以直接在M.2 SSD上直接遊玩、下載及更新PS4或PS5的遊戲,不必再移回主機上才能操作,非常方便。 為什麼將遊戲從PS5搬到M.2 SSD的速度,會遠遠比M.2到PS5快好幾倍? 因為PS5本身主機的儲存設備在讀寫速度的要求上,讀取速度遠快於寫入速度,所以當你把遊戲搬移至M.2 SSD時,PS5是在做讀取的動作,相反的M.2 SSD是寫入,所以才會耗時較短。 搬移《Tom Clancy's The Division 2》112.3GB 我們在玩遊戲時都是在做讀取的動作,總而言之就是完全不會影響你玩遊戲的快感! 三、加裝可攜式SSD在PS5上可以怎麼運用? 以下實測畫面為使用T-FORCE M200狙擊者行動固態硬碟的操作畫面。 可攜式的SSD在首次連接PS5時,一樣會有格式化的要求,所以一樣要確保可攜式SSD的資料是否已妥善處理!若是在開機時沒跳出格式化畫面,進到設定 > 儲存空間 > USB擴充儲存空間,然後選擇格式化就能順利執行了。 可攜式的SSD跟M.2 SSD一樣,可以儲存PS4與PS5的遊戲及遊戲紀錄檔,但你只能在可攜式SSD上遊玩及安裝PS4遊戲,PS5的遊戲無法在可攜式SSD上遊玩。 所以建議將可攜式SSD作為搬移遊戲時使用,將PS4裡的遊戲搬到PS5玩,除了在連接PS5後,可直接在外接裝置遊玩,省去重新安裝的時間之外,也讓PS5本身主機的儲存空間能安裝更多PS5的遊戲。 ~溫馨提醒~ 建議先在PS5上格式化之後,再存取PS4上的遊戲,這樣搬移到PS5就不會因為格式化又要重來一遍唷! 當你在移除可攜式SSD之前,首先要確保PS5或PS4的遊戲主機電源燈完全熄滅,才能拔除裝置;但如果你想在遊戲主機運作期間拔除外接儲存裝置,就需要進入設定畫面中退出裝置,相關路徑如下提供給大家。 【總結】 擴充方式 M.2 SSD 可攜式SSD 在裝置上遊玩及下載遊戲 PS5遊戲可 PS4遊戲可 PS5遊戲不可 PS4遊戲可 裝置安裝及拆卸困難度 困難 簡易 裝置便攜度 困難 便利 建議應用範疇 釋放PS5容量,增加PS5遊戲可存放及遊玩空間。 釋放PS5容量,搬移或存放PS4遊戲。 推薦產品 A440 PSS白武士M.2 PCIe4.0 SSD M200狙擊者行動固態硬碟 如果已經有PS4,在購買PS5之後想將遊戲移植到PS5上遊玩,建議可以購入可攜式SSD,像T-FORCE的這款M200狙擊者行動固態硬碟有高達8TB可以選擇,而且堅固、耐用又輕巧,作為存放遊戲的隨身行動硬碟,容量絕對夠用。 如果你買了很多PS5的數位板遊戲,或是全家人使用同一台PS5主機遊玩,那建議可以購買M.2 SSD,像是T-FORCE的A440 PSS白武士M.2 PCIe4.0 SSD,除了有4TB的容量之外,超薄的專利石墨烯散熱片讓他可以完美安裝到PS5主機裡,專為PS5而生的專用款M.2 PCIe SSD,不必擔心是否不相容的問題。 有什麼安裝上的問題可以底下留言給我,還想看什麼主題呢?我們下次再見。
Read more今天我們的主題會圍繞著在一般的情形下,如何架構一台FPS遊戲裝機。雖然目前顯卡的價格遠高於建議售價,但我們還是會仔細地看看要如何做到。在組裝一台電腦時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讓我們來一一地了解。 首先,下列為組裝時所需的電腦組件,你需要有: 1. 主機板(MBO) 2. 處理器(CPU) 3. 電腦記憶體(RAM) 4. 硬碟(SSD 或 HDD) 5. 顯示卡(GPU) 6. 電源供應器(PSU) 7. CPU散熱器 8. 機箱 除了這些零件以外,如果你要買的處理器本身已經自帶有不錯的散熱器,則不需要再額外添購塔型CPU散熱器或AIO。我們的建議是可以找已經預先安裝好風扇的機箱,這些風扇可以在機箱內形成良好的空氣流動,並幫助顯示卡和處理器上的散熱器得到新鮮空氣。 [所有裝機的組件] 讓我們分別來看一下這些零件。 1. 主機板: ASRock Z590 Extreme 你實際上使用的主機板有可能比我們拿來作為範例的這款要來得更低或更高階,我們範例中的這主機板支援第10和第11代Intel Core處理器,並且支援PCIe 4.0顯卡、Gen 4x4 NVMe M.2 SSD和一些其它很酷的功能。如果不太想要超頻你的處理器,那也當然可以選擇型號低階一點的主機板。 2. 處理器: Intel Core i7-10700k 雖然第11代Intel Core處理器在市場上相當受歡迎,但與第11代相比,我們所推薦的這款處理器既強大又不會太發熱。這是一款擁有8核心16執行緒的處理器,基本頻率為3.8GHz而渦輪加速頻率為5.1GHz,並有 16MB的快取記憶體。這款處理器的最大功耗為125W左右。 3. 電腦記憶體: T-FORCE DARK Z Alpha 3600 8GBx4 16GB的記憶體數量剛好符合當今一台遊戲主機的需求,但我們為了保障將來和美觀,所以就用32GB來填滿所有的插槽。此外,如果有人想開始用Photoshop或做影片編輯,這記憶體數量也恰到好處。我們選擇具備3600MHz頻率的TEAMGROUP T-FORCE DARK Alpha 4x 8GB ,如果提供給這部電腦的預算較少,那我們可以選3200MHz頻率的2x 8GB。 4. 硬碟: T-FORCE CARDEA IOPS M.2 PCIe SSD 1TB 我們建議使用NVMe M.2 SSD來擺脫機箱內的電線和達到更高的讀寫速度。使用容量1TB的TEAMGROUP T-FORCE CARDEA IOPS NVMe M.2 SSD來運行Windows 10操作系統、一些主要應用程式和許多的遊戲都不會是問題(當然如果不包括《決勝時刻》的話,你有許多遊戲可以玩)。此外,如果你要的是儲存空間,那2TB的7200RPM硬碟就可以了。 5. 顯示卡: MSI GeForce RTX 2070 ARMOR 目前的情況下顯卡很難買得到,更不用說要有好的價格了。但不管如何,我們還是會使用一個不錯的顯卡來進行遊戲,儘管它已經是前兩代的產品。我們會用MSI GeForce RTX 2070 ARMOR,記憶體為8GB。這款即使在中等設置的1440p遊戲中也很不錯,在大多數遊戲上也都能達到60FPS以上。 目前的情況下顯卡很難買得到,更不用說要有好的價格了。但不管如何,我們還是會使用一個不錯的顯卡來進行遊戲,儘管它已經是前兩代的產品。我們會用MSI GeForce RTX 2070 ARMOR,記憶體為8GB。這款即使在中等設置的1440p遊戲中也很不錯,在大多數遊戲上也都能達到60FPS以上。 6. 電源供應器: 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W 提供你電腦電力的東西就是電源供應器。雖然有一些較為便宜的解決方案,例如使用效率等級較低,瓦數較少(對這台PC來說,600-700瓦已足夠)和非模組化的款式,但我們想向你展示模組化的電源供應器有什麼樣的好處,所以我們選擇Fractal Design ION Gold 850W。如前面所說的,並不是說我們需要850W,而只是作為電腦裝機的範例。 7. CPU散熱器: Noctua NH-D15 chromax.black 你可以選擇使用原廠的CPU散熱器,也可升級購買一個副廠塔式CPU散熱器,或甚至AIO閉環水冷系統。由於我們用的是更強大的CPU,為了能在更高的負荷下保持較低的溫度,我們會用Noctua NH-D15 chromax.black,它對於該CPU來說已相當足夠了。 8. 機箱: ANTEC P10 FLUX 組裝你的電腦時,選擇一個合適的機箱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機箱本身有預先安裝好的風扇,當初步的散熱有了,空氣流動也設計好了,那散熱問題就解決了一大半。 【安裝程序】 1. 在主機板上安裝CPU 首先,我們從盒中取出主機板,並在放進機箱前,將所有能安裝上主機板的組件都安裝好。 把處理器從盒中取出,然後按照圖片指示來操作。 滑動並鬆開固定Intel插槽CPU支架的卡榫。打開塑膠蓋和看一下CPU的側面缺口以及如何放入內部。要小心主機板上的針腳,如果它們被弄彎了就無法回復原狀,也可能會弄斷從而使主機板損壞。將CPU放入插槽,並將固定CPU的卡榫放回原來的位置。在放回卡榫時,需要輕壓拉桿讓它回到裡面。如果一切都放置正確,塑膠蓋會彈出,你就可以將它拿走。將塑膠蓋存放好回主機板的盒內,這很重要,因為如果在未來需要保修更換時,沒有了它,主機板廠商可能不會接受處理退貨授權。 2. 在主機板上安裝SSD 因為在TEAMGROUP T-FORCE CARDEA IOPS上有自帶的散熱器,所以我們會移除主機板上的 一個被動式散熱器。轉鬆開固定被動式散熱器的螺絲,將NVMe SSD對應地放置在主機板M.2插槽的針腳上。圖片供參考。 然後轉緊主機板上的螺絲來固定住NVMe M.2 SSD。 3. 在主機板上安裝RAM 接下來是RAM的安裝。務必要檢查RAM接口的凹處在哪裡,還有它應該要放在主機板內部的位置。鬆開頂端和底端,或只鬆開頂端固定RAM在主機板上的卡榫。圖片供參考。 4. 在主機板上安裝散熱器 現在來安裝散熱器,但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將背板放在主機板後面,然後塗抹碗豆大小量的散熱膏或散熱膠在CPU中間。 由於每個CPU塔式散熱器在主機板上放置安裝支架的方式不一樣,請參考CPU塔式散熱器的說明書來了解該如何放置,當然還有如何將CPU散熱器放在CPU上。有一個重要的技巧,以對角的順序方式來轉緊CPU散熱器。如果像這Noctua NH-D15 chromax.black上一樣有兩顆螺絲,均勻地轉緊它們以避免散熱器彈出。將PWM接頭連接到主機板上的CPU風扇接頭。 5. 將主機板放入機箱 檢查你的機箱內要用於安裝主機板的螺柱是否都齊全。 如果有缺少可從機箱配件盒裡找,並依據主機板的大小來放置它們(ATX, microATX 或 mini-ITX)。 將主機板放入機箱的最好方式是讓機箱平躺擺放。首先檢查是否需要放入I/O板,它位於機箱的背面,主機板的連接口都會在那裡。如果I/O板已經連接了主機板,就繼續下一個步驟。將主機板輕放進去的同時,檢查螺柱是否與主機板的孔洞位置相互對應,並與機箱背面的I/O板能完美貼合。放入並轉緊所有螺絲,共有8或9顆(每個機箱不同,有時中間的那顆螺絲是用於將主機板固定置中的)。 在這範例中,我們會用到2x 8-pin EPS線在主機板的左上角,1x 24-pin線在主機板右邊中間位置,顯示卡的1x 6-pin和1x 8-pin PCIe線,在後面給控制器的1x SATA電源線。如果你有像我們在這範例中的模組化電源供應器,就將所有電線連接到這電源供應器上。如果你有非模組化電源供應器,則將它從側面滑入。 首先,連接主機板上的2x 8-pin EPS線和24-pin 線。 現在將USB3.0前板連接主機板、音訊接口、用於啟動電腦的前方開機鍵。所有完整的說明會標示在主機板上,或你也可以在主機板的說明書裡找到精確的描述 6. 安裝GPU 到了安裝顯示卡的時候,看看如何將顯示卡安裝到第一個PCIe插槽,然後你會發現某些PCIe蓋板需要被拆除。 在我們這範例的情況下,需要移除第二和第三片蓋板。 鬆開將顯示卡固定在主機板上的卡榫,輕輕地讓顯示卡對齊PCIe插槽和PCIe支架,並將其固定到位。 現在轉緊機箱背面的兩顆螺絲,將顯示卡固定在筆直的位置。如果GPU有點下垂,我們建議購買一個顯示卡支撐架來防止下垂。 將6-pin 和 8-pin EPS線接到顯示卡上,要讓電線上的卡榫和顯示卡上的卡榫互相連接來固定電線。 7. 檢查線路連接 全部完成之後,再次確認所有的線路是否有連接正確而且無晃動,用束線帶或黏扣帶將線路整理固定在後面,並將機箱的後板封上。 將電源線從牆上插座連接到你的電源供應器並打開電源。按下機箱上的電源按鈕就可以了。 現在你只需要插入安裝作業系統的USB隨身碟開機,從官方網站下載安裝主機板驅動程式(晶片組、LAN、音訊等)和顯示卡驅動程式,然後開始下載遊戲。 觀看完整的FPS遊戲裝機指南影片
Read moreSony宣布PS5的儲存空間可通過添加M.2 SSD擴充,如此一來你就能下載更多的遊戲至系統裡。不過,在為你的PS5增添新M.2 SSD之前,你需要確保M.2 SSD的規格符合PS5主機的最低要求。 介面 PCIe Gen4 x4 M.2 NVMe SSD 容量 250GB – 4TB 散熱結構 在PS5主機上使用M.2 SSD需要透過散熱結構(如散熱片)來進行有效散熱,你可以自己在你的M.2 SSD上安裝一個單面或雙面式的,也有一些M.2 SSD內建了散熱結構(如散熱片)。 連續 讀取速度 建議使用5500MB/s或更快的速度 模組寬度 22mm寬度 (不支援25mm寬度) 外形規格 M.2 type 2230, 2242, 2260, 2280 和 22110。 這些數字可以在M.2 SSD設備的零售清單上找到。前兩位數字是指寬度,其餘數字是指長度。 最大尺寸 (包括散熱結構) 以毫米為單位: 小於110mm(L) x 25mm (W) x 11.25mm (H)。以英寸為單位: 小於4.33in (L) x 0.984 in (W) x 0.442in (H)。 你可以直接透過PlayStation網站查看詳細信息: https://www.playstation.com/zh-hant-tw/support/hardware/ps5-install-m2-ssd/#min 綜合以上所述,有4個主要要求你得注意。首先,PCIe SSD需要是Gen4 x4。第二,由於SSD會產生熱,因此使用優質、高效的散熱器十分重要。第三,連續讀取速度應該至少達到5500MB/s。最後,M.2 SSD的容量大小應該在250GB到4TB之間。 聽起來很熟悉對吧!早在2021年10月,TEAMGROUP就已經推出了完美適用於PS5主機的M.2 SSD,即T-FORCE CARDEA A440 Pro Special Series M.2 PCIe SSD! T-FORCE CARDEA A440 Pro Special Series M.2 PCIe SSD配備了業界首創的白色石墨烯散熱片。這款M.2 PCIe4.0 SSD是專為擴充PS5的儲存空間所創造的,其讀寫速度可達7400/7000 MB/s,並提供的存儲容量高達4TB。T-FORCE CARDEA A440 Pro Special Series M.2 PCIe SSD在散熱片尺寸、讀寫速度和支援容量都符合PS5的規格,讓PS5的遊戲玩家們可以輕鬆安裝,並即刻獲得所需的存儲空間和性能。透過使用T-FORCE CARDEA A440 Pro Special Series M.2 PCIe SSD升級你的PS5主機,你可以在傳輸遊戲數據時體驗到更好的讀寫速度,縮短你喜愛遊戲的加載時間,再也不用擔心要保留或刪除哪些遊戲了! 對於想要擴充PS5儲存空間的遊戲玩家,你可以在以下此處查看: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cardea-a440-pro-specical-series 對於那些想要升級PS5的人來說,T-FORCE CARDEA A440 Pro Special Series是個完美的選擇。為了使安裝更容易,我們準備了一個說明影片,並附上了影片中的SSD讀寫性能結果。
Read more創作究竟能否像電競一樣成為一個獨立市場,是從2019年至今許多人關心的問題,不過就小編的立場來看,專業創作者們確實對性能強大及穩定的硬體有高度需求,這與電競玩家的需求並不完全相同。 然而實際上存在一個廠商都忽略的問題,那就是大部分的創作者光是鑽研創作內容就時間不夠了,哪還有時間去研究怎麼自己裝一台電腦,或是實際上的規格該怎麼看,貼心的小編考量到這個問題,這次直接就為各位推薦一組初階設備以及直接附上影片教學如何自己安裝,不會的人只要照做就一點都不難哦! 照慣例我們先列出裝機所使用的清單: MB:ASUS ProArt B550-CREATOR CPU:R7-3700X SSD:T-CREATE CLASSIC PCIe4.0 SSD DRAM:T-CREATE CLASSIC DDR4 10L DESKTOP MEMORY GPU:LEADTEK NVIDIA Quadro RTX 5000 CASE:SilverStone SETA A1 POWER:CoolerMaster V1000 Platinum ASUS ProArt B550-CREATOR MB的部份我們選擇同樣身為創作者系列的ASUS ProArt,外觀上特別具設計質感,尤其是散熱片上金色線條勾勒出的PROART,讓主機板散發著獨特的設計美感;而除了外觀外,功能面上完全不輸電競主機板,擁有PCIe4.0 x16的插槽支援大功率顯示卡或M.2 PCIe SSD,讓專業創作者不用擔心顯示卡支援問題或資料處理速度不夠快。另外也考量到專業創作者常使用NAS系統和外接式SSD,配置了兩個2.5 Gb Ethernet和兩個Thunderbolt 4 Type-C接口,讓傳輸速度得到最大化提升,超大容量的影音素材也能在極短時間內傳輸完畢,是小編認為目前市面上主機板中最為創作者著想的選擇。 R7-3700X 原本預計要組的型號是R7-5800X,不過顧慮到價位差了不少,且創作者較少玩超頻的前提下,我們選擇了同樣為8核16緒的R7-3700X,在正常不超頻的使用下處理速度沒有太多的差異,畢竟定位在初階設備,我想這顆CPU已足夠使用,要是真不夠可自行升級。 T-CREATE CLASSIC PCIe4.0 SSD 目前市面上唯一有為創作者建立子品牌及推出專用產品的存儲類廠商就是TEAMGROUP旗下的T-CREATE了,這款T-CREATE CLASSIC PCIe4.0 SSD很明顯的可以從外觀上就看出和電競產品的不同,風格更為注重質感而非RGB,霧銀色散熱片能完美契合ProArt主機板,不需要擔心外觀突兀的問題。 而在性能方面,我們選擇了能完美展現B550-CREATOR搭配R7-3700X性能的Gen4x4 SSD,這是從AMD 3000 series CPU開始支援的新世代,讀寫速度高達5,000/4,000 MB/s,適合需日常處理大量素材檔案的創作者,有效縮短檔案移轉的時間,讓創作者有更多的時間專注在個人作品上。 T-CREATE CLASSIC DDR4 10L DESKTOP MEMORY 記憶體選擇T-CREATE CLASSIC系列中的桌上型記憶體,由於與SSD同系列,顏色和材質完全相同,完全不會有配色問題,一套直接上,就是這麼簡單。 原生3200MHz的規格讓較沒時間接觸超頻的創作者也能輕鬆體驗高頻率記憶體的效能表現,這個系列有支援到單支32GB的容量,小編僅先列出最基礎規格,如果有更大量的多工處理或是渲染需求,可再自行選擇更高容量的記憶體,我們所推薦的主機板+CPU是完全可以支援32GB*4 3200MHz的旗艦規格哦! NVIDIA Quadro RTX 5000 既然是創作者專用機,重中之重還是顯示卡,畢竟無論是圖片編輯或是動畫製作都對顯示卡有高度需求。而有別於電競常使用的遊戲卡,我們此次選擇了更專業的Quadro繪圖卡,它在硬體上和遊戲卡並沒有太大的不同,也許僅在顯存上有更大的容量;讓小編選擇繪圖卡最大的因素還是它會針對特定軟體進行驅動優化的動作,讓創作者們能更穩定的使用,光是穩定這個優點,就足以讓我們花更多的錢去買它。 SilverStone SETA A1 選擇機殼不外乎就是在外型、組裝便利、散熱等等的因素上挑選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一款,這次我們在選擇機殼上首先從外型去考量,尋找符合此次霧銀的配色,這個機殼的正面就非常符合需求,加上略為帶有波浪感的斜切設計,讓整體外觀不像傳統機殼方方正正,瞬間就吸引了小編的目光。第二則是散熱,這款機殼在前方配置了兩個200mm的吸氣風扇,後方配置一個120mm的排氣風扇,足以讓空氣進行有效的流動,這讓高階顯卡在高速運轉下所產生的熱能迅速的從機殼內釋放,足以達成我們所設定的需求。 CoolerMaster V1000 Platinum 電源供應器上的選擇也非常容易,若是對市面上一堆廠牌不甚了解覺得眼花撩亂,我們判斷的依據很簡單,只需要從”瓦數”、”保固”兩種條件上考量即可。依照此次我們選擇了中階繪圖卡的需求,其實不需使用到1000W的電供,但考量到部分創作者會購買第兩張顯卡進行串聯的動作,我們一般還是建議瓦數一次買到位,避免之後還要重新購買一次電供,耗時又耗錢。另外保固的部分也很重要,由於創作者將穩定擺在第一優先級,我們建議挑選有標榜10年保的電供,相對的較不容易出狀況。 關於此次挑選品項的介紹就到這,關於裝機的步驟大家請觀看搭配此次文章所拍攝的影片,我們依序將每個零組件所需安裝的位置以及注意事項都包含進去,讓大家用最簡短的時間學會安裝自己的主機,我們下次再見!
Read moreUSB3.2是由USB協會所定義的標準,後方數字代表現今已發展到的世代,每個世代都有與其他世代不同的規範,今天的重點就來介紹這些不同世代的差異,以及在實際購買隨身碟時,我們該注意哪些細節? 首先我們先用一張圖來簡述USB各世代的發展歷程 從最早的USB1.0到現在主流的USB3.2,中間經歷了數次的更動,尤其USB3.0、USB3.1到USB3.2這個演進過程是最容易讓人搞混的時期。 實際上為了避免世代名稱過多,於2019年時,USB-IF將USB3.0和USB3.1重新整理,統一稱為USB3.2系列。並依速度區分為以下三種目前最常聽到的名稱:USB3.2 Gen1、USB3.2 Gen2、與最新的USB3.2 Gen2x2,同時做到皆能向下相容舊規格的設定。 而大家在選購隨身碟時,最大的重點是在“接口”與“傳輸速度”上,USB世代反而不需要特別考慮,我們只要搞清楚上述兩點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買到不適合自己的裝置或是總覺得跑不到該有的速度規格。 接口規格 我們把接口規格想像成管口,管口會有不同的管徑,你總得找到能配合上的水龍頭才能精準的接上。USB各世代也有特定的接口規格,大家最常聽到的就是USB Type-A和USB Type-C,我們在選用裝置時就需要特別注意主機接口是什麼類型,避免買到不對應的接口導致插不上的悲劇,像小編就曾經犯傻,一個沒注意的買到Micro-B的OTG隨身碟,但小編的手機接口是Type-C完全對不上,買回來當天就馬上又回到現場換貨,整個過程實在是非常累人 下面我們用一張表來讓各位可以一目了然的看出各個世代個別都有些什麼樣的接口: 我們可以發現隨著世代的演進及主流介面的整合,接口規格也漸漸的統一,不再有這麼多各式各樣不同的接口,例如目前最新的USB3.2 Gen2x2世代只有設計單一USB Type-C接口,相當大程度的減少了可能買錯接口的可能,算是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 不過由於我們處在世代轉換的過渡期,還不是所有裝置都已改為Type-C,若買了USB3.2 Gen2x2的產品,但電腦主機只支援Type-A時,就需要額外轉接頭,不過這時候相對的也就會受到頻寬影響囉! 傳輸速度 延續我們前面提過的管口,其實介面頻寬就像是水管管柱,而裝置的傳輸速度就像是在水管裡流動的水,你得提供足夠大口徑的水管管柱並搭配同樣大口徑的管口,才能獲得較大的水量,我們圖示幾種不同的狀況來協助各位理解: 大口徑水管+大口徑管口=大水量 大口徑水管+小口徑管口=小水量 小口徑水管+大口徑管口=小水量 由此可知,並不是買了一個USB3.2 Gen2x2介面的高速產品並直接插上Type-C接口就會直接擁有最快傳輸速度哦!沒有一個正確對應的裝置介面是沒有辦法發揮完整效能的。希望這篇文能在各位選擇USB隨身碟或USB外接式硬碟時能有所幫助,正確的考量到這些關鍵要素,才不容易遇到接口對不上或是發現傳輸速度上不去的問題哦!我們下期再見~
Read more2021年可以說是DDR5記憶體正式啟航的元年,這個從2019年就制定完成的規範在歷經一年多研究發展後在今年紛紛有不同廠商發表產品,十銓科技則是一直走在這波浪潮的前端,無論是標準JEDEC規格記憶體或是電競超頻記憶體都領先競業許多,下面我們就根據這段時間累積的經驗,為大家列舉跨世代DDR5記憶體與前一代DDR4的不同之處。 外觀 我們直接從圖片來看 首先是PCB Layout方式有很大的差異,上方多出了一個空間擺放新出現的小IC和電容(這部分後面會說明);其次則是金手指防呆卡榫的位置也有調整,從DDR3轉換至DDR4的過程中已有往中間靠近的趨勢,在DDR5時代更靠近中間一些,雖然還是有略微偏向一邊,但消費者們在安裝記憶體時需要更注意是否以正確方向插上,切勿直接施力硬壓導致金手指斷掉。 單支容量上限 記憶體單支容量在DDR4時期,最高為單支32GB,以正常主流消費性Dual Channel主機板支援2 DPC(2 DIMM Per Channel)來看,DDR4平台較常見的記憶體總容量上限為128GB;來到DDR5時代則完全跨至新等級,單支記憶體最高就可達128GB,若同樣以2 DPC的主機板作比較,總記憶體容量可達512GB,以現階段來說簡直難以想像能多工處理到什麼程度,畢竟這已經是現下主流SSD的容量等級。 換個面向從DDR發展歷程來看,這次DDR5容量上限的設定也非常符合過去的標準,每一個世代的容量上限皆為前一代的4倍,也不禁讓小編開始期待當單支128GB的DDR5記憶體正式開發完成後能帶來多大的影響。 起始頻率 如果你是一位時常在關注記憶體市場的玩家,也許有注意到一件事,過去DDR世代的起始頻率和容量有類似的演進模式,頻率大約是2倍左右的幅度在成長,舉例DDR3世代的起始頻率為1066MHz,DDR4世代為2133MHz。但這次DDR5首批曝光的產品中,頻率定義在4800MHz,超過了原本邏輯推論的4266MHz,未來是否還會有4266MHz這個頻率的顆粒出現,小編還未收到相關訊息,能確定的是,這是一件值得讓人高興和期待的事,初始的標準型產品即已超越基礎定義,那麼超頻的部分相信能有更不一樣的發揮空間,值得我們去挖掘。 組成架構 DDR5採用由8個Bank Group組成的32 Bank(可以單獨啟用/停用的存儲單元)架構,比DDR4由4個Bank Group組成的16 Bank架構,多出1倍的存取可用性(Access Availability)。而DDR5的Burst Length(DRAM單個讀/寫指令可以存取的資料量)從DDR4的8增加到16,也是增加效能的關鍵功能。不同於DDR4在更新(Refresh)時無法執行其他操作,DDR5則透過Same Bank Refresh功能,讓系統可以在更新某些Bank的時候,存取其他Bank的資料,另一方面DDR5也透過決策回饋等化器(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ation,DFE)消除雜訊,以增加整體效能表現。 簡單來說就是DDR5的每顆IC能存取的數據為DDR4的兩倍! 基礎運行電壓 隨著世代的演進,記憶體的基礎工作電壓持續降低,代表著記憶體運作更節能省電,在DDR3世代需要1.5V的電壓去支撐標準型記憶體的運作,DDR4世代需要1.2V,而DDR5世代則僅需1.1V即可,這邊我們暫不討論關於超頻時所需電壓,畢竟不同的超頻頻率所需的電壓會有所調整,那是另外一門學問。 電源管理 電源管理功能過去都設置在主機板上,由主機板去定義供給記憶體的電壓多寡,但因進入到DDR5世代,基礎工作電壓降為1.1V,訊號容限變的非常小,因此記憶體必須有非常良好的辨識訊號的能力,而將電源管理直接移至記憶體上就是一個極佳的解決辦法。 大家在圖片上可發現記憶體上方有一個區塊多出了一顆小IC和部分電容(前面提及),就是DDR5記憶體在DIMM上配置一個5V的電源管理IC,可更有效的直接控制記憶體電源,並提高訊號完整性及雜訊辨識能力。 簡單來說其實就是1.1V實在是太低,由主機板來控制不好控,不如直接由記憶體本身來控制,反而能更穩定地控制電源訊號。 ECC On Die ECC全名為Error-Correcting Code,是一種廣泛應用於不同領域電腦中的糾錯技術,而應用於記憶體上,能讓記憶體更穩定。但以往的記憶體若要有ECC功能,需要額外多配置一顆IC負責糾錯,因此會看到ECC記憶體單面會是9顆IC而非常見的8顆,同時也需要主機板或CPU本身有支援,才能使用ECC記憶體。 進入到DDR5世代則完全不同,每顆IC直接就自帶ECC除錯的功能,這種自動糾錯的特性能讓採用DDR5記憶體的系統擁有更高的穩定性,不會因錯誤而中斷。 超頻&運行溫度間的關係 眾所周知,超頻的過程會產生大量的熱,熱是否能被適當的處理也是影響超頻非常關鍵的因素,在DDR4(含)以前的世代,記憶體中較容易產生熱的位置為IC表面,因此無論是在散熱片的設計還是極限超頻的過程中,都會特別注重針對IC的熱去處理。 但到了DDR5世代,因為多了一顆PMIC,這顆PMIC本身也會發熱,因此在散熱的解決方案上多了一個要考量的點,而PMIC的熱若不能好好處理,也會影響到超頻的穩定,偷偷透露一下小編已經收到的消息,由於十銓在散熱這個方面早在2019年就提前布局,目前已找到極佳的方式去解決PMIC所產生的熱,因此新的電競超頻記憶體穩定度非常高,絕對是DDR5世代記憶體購買首選! 關於DDR5世代記憶體與前一代幾個重點差異的地方大概就是這些,後續如果有關於DDR5記憶體新的研究進展或是新知識,小編會再隨時和大家分享,讓我們一起擁抱新世代的到來吧!
Read more我已經數不清組裝過多少高規格的PC,當然高規格必定伴隨高單價,因此大家比較喜歡打造CP質高的個人PC,在有限的預算內組裝出符合自己需求的PC才是最首要的目標。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如果把價格壓在台幣45,000元內(準確來說是台幣38,000元),你可以選購什麼產品吧! 【作者免責聲明】 十銓科技慷慨地聘請我為他們寫幾篇文章,為此我深感榮幸,他們非常欣賞我的工作,願意和我一起工作! 因此在本文章中所使用的產品,一部分為來自廠商的贊助,一部分為我自行購買產品,以下將列點給各位參考: 自行購入: AMD Ryzen 5600X AM4 Processor - $300 USD MSI B450I Gaming Plus AC ITX Motherboard - $300 USD Silverstone 8 channel PWM Hub - $20 USD 廠商贊助: ASRock 5600XT Radeon D3 Graphics Card - $310 USD – ASRock贊助 TeamGroup Zeus 16gb DDR4 Memory Kit - $80 USD – 十銓科技贊助 TeamGroup Vulcan G 512gb 2.5” SSD - $55 USD – 十銓科技贊助 GEEEK G1 Case - $120 USD – GEEEK贊助 Scythe Shuriken 2 CPU Cooler - $40 USD – Scythe贊助 Scythe Kaze Flex 120x25mm Fans - $14 USD x 2 – Scythe贊助 Scythe Kaze Flex 120x15mm Fans - $16 USD x 2 – Scythe贊助 Silverstone SX-750 Platinum SFX PSU - $180 USD –Silverstone贊助 總價格 (當前的實際 MSRP 定價):$1,295 USD 通過查看規格列表,可以看到這裡有一些高品質的零組件,不僅可以完美支援遊戲體驗,當成個人工作站也沒有問題。 我個人會說,如果想讓這台PC用於工作而不是遊戲,那麼你可以做的最大改變就是將記憶體從 16GB 升級到 32GB! 由個人組裝PC來看,本文將涵蓋較廣泛的組裝觀點,而非細節的探討。 從主板和CPU開始,我決定堅持使用 AMD 的 B450晶片組,因為它可以兼容 AMD 最新的 5000 系列處理器,在這種情況下的 5600X只需簡單的 BIOS 更新即可! 5600X 被稱為「2020 年最佳遊戲 CPU」,而我認為它現在仍然是2021年最好的遊戲 CPU 之一!憑藉 4.6GHz 的時脈速度,這款 6核心12 執行續的CPU比起現在經典的 4核心和 8 執行續,大大滿足了最新遊戲的性能需求。 選擇 B450的主板是因為它不僅能夠處理適度的超頻需求,也不需要像 X570那樣進行冷卻,正因為如此,晶片組本身並不那麼昂貴,因此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仍然能滿足普通遊戲玩家的需求。 接下來是記憶體和固態硬碟的選擇,針對上述狀況,十銓科技挑選了以下這些產品。 Vulcan G 2.5吋 SATA SSD,擁有 500 MB/s 的讀寫速度,還有 512GB 和 1TB 兩種容量可以選擇。 隨著 NVMe 和 M.2 技術的流行,SATA SSD 仍然足夠滿足日常用戶的大多數需求,遊戲也不例外,市面上的遊戲其實只有少數能真正充分利用像 NVMe 這樣的超高速存儲設備。 Vulcan G只需 55 美元,是您預算有限的絕佳選擇! 每個PC都必須有記憶體,如果你要的是能處理日常工作及遊玩一般遊戲的規格,而非高標準需求的話,Zeus DDR4就是一個完美的產品。頻率 2666mhz ,時序19-19-19-43,只需 80 美元就能擁有,在有限預算下是個CP值不錯的選擇。 在有限預算下選擇的PC零組件,能真正與其他裝機有所區分的是機箱的選擇,在這裡我選擇SFF(Small Form Factor)的方式,好處是SFF輕巧便利,使用的材料較少,因此成本就越低。 但是,機箱空間越小越不易散熱,在零組件的選擇上也要特別注意產品尺寸。 G1 by GEEEK 是一款出色的鑄鋁機箱,它在設計上讓機箱內保持適當的散熱空間,在氣體倒流方面表現出色。 我在前面貼了一個 代表LiquidHaus的“LH”字樣貼紙,其實就是我認為它很適合出現在那裡~ 無論什麼規格的PC,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散熱問題,如果沒設置有效的散熱方式,很可能會造成零組件的耗損。 當PC組裝完成時,CPU的散熱系統應該是要最接近機箱頂部的組件,幸好目前散熱市場趨近飽和,有許多不同價位和不同尺寸的選擇。 我選用的是 Scythe Shuriken 2 CPU Cooler,不僅如此,我還選擇了 Scythe 的 Kaze Flex 系列風扇,進氣和排氣風扇的厚度分別為 25 毫米和 15 毫米,都是CP值相當高的產品。 接下來是 顯卡,我決定使用華擎的 5600XT Radeon D3,它的價格為 310 美元。 當然,這是該卡發布後,並以該價格銷售相當長一段時間時的建議零售價,目前市場上的顯卡價格都調漲到非常可觀得數字, 我仍然認為原始廠商建議的零售價是此版本 顯卡合理的價格。 因為顯卡市場的波動性很大,因此無法保證什麼時候可以用你想要的價格,買到你喜歡的顯卡。 5600XT 是 1080p高畫質遊戲的可靠選擇,它經常被拿來與Nvidia 的 RTX 2060比較,而大多都有不錯的評價,我個人已經使用這張顯卡大約一年了,唯一讓我困擾的是風扇自動停止設置,在溫度達到 50度時才會開始旋轉,對我來說說冷卻效益不夠完善。 不過幸好現在可以通過 AMD 的 Radeon 驅動程序覆蓋風扇停止設置,我當然是不會讓風扇停止轉動囉!就像我說的,過熱的環境會讓PC耗損嚴重! 接下來是電源供應器,我選擇了 Silverstone SX750 Platinum SFX PSU。我已經使用 Silverstone 的電源很多年了,它們得產品出得越來越好。 SX-750 是舊 SX-700W 的 80 Plus Platinum 評級修訂版。 在效率提升以及一些調整之上的 50w 跳躍使 SX-750 成為小尺寸機箱的首選。 我個人使用了帶有相同電供的 AMD 5900X 和 RTX 3090,它可以完美地處理硬體設備長達好幾年! 總而言之,要打造自己的PC真的不難,最棘手的部分就是在組裝開始之前,選擇正確且合適的零組件,但你也不必太過擔心,有許多各路好手都會將過往經歷分享到網路上,例如這篇文章就是我的經驗談,希望在看完之後,可以幫助你順利組合出符合自己需求的個人PC唷! 有任何想法或心得都可以在底下留言跟我們分享。
Read more上一篇已經跟大家討論完QLC,可以到 ”QLC、DRAM Cache、SLC Cache到底是什麼《上篇》?”複習一下,這篇主要想介紹DRAM Cache、SLC Cache間的差異。 DRAM Cache、SLC Cache 這兩個名詞其實很常被各家廠商拿來用在SSD特色上,但有很多消費者不太明白這兩者的差異時,會覺得明明都有Cache但價格怎麼有差,讀寫速度也有差,是不是廠商在騙人! 修但幾咧~其實廠商都沒有騙人,請各位緩緩先不要"招吉"。 DRAM Cache和SLC Cache確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都有一個“Cache”,就代表它們實際上都能做到“緩存”的動作,換句話說,都帶有“加速”的目的,只是加速的原理和邏輯不同,成本也不同,就進而產生了剛剛前面可能發生的誤解。 先來看看DRAM Cache吧,它是在SSD PCB上一個獨立的晶片,與SSD主要組成的Flash IC和Controller不同,這顆DRAM晶片在SSD內負責的工作,就像一般記憶體在電腦運行過程中所負責的一樣,都是暫時存放部分數據,進而達到加速處理的目的。 也因為有了這個暫存的功能,讓很多讀寫過程是可以直接使用暫存內的數據,速度上會比從頭開始快很多,但同時也和記憶體一樣,只要關機斷電就會自動清除數據。 而SLC Cache就不是一個獨立的外置晶片了,既然會叫Cache就代表它實際上並不是真的SLC NAND Flash,而是在TLC或QLC的NAND Flash IC中,劃分出部分空間用來模擬SLC的寫入方式(每個Cell中只寫入1bit數據),這樣就可以有效提升SSD在讀寫上的表現。 但各位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一個關鍵詞:“部分空間”,是的,當連續寫入的容量到達“部分空間”的上限後,讀寫速度就會降回原本TLC NAND Flash的數值,而一般現在市面上不帶DRAM Cache的SSD,所標示的讀寫速度基本上都為使用SLC Cache功能下所測得的數據。 而相比於DRAM Cache來說,SLC Cache由於是存在在TLC NAND Flash內,所以若是不特別進行抹寫,數據是可以持續保存的,不會因為斷電而消失。 舉十銓自家的產品來說明,在2.5” SATA SSD中有一個系列是含有DRAM Cache以及不含DRAM Cache的,它們分別為VULCAN SSD以及VULCAN G SSD: VULCAN SSD: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vulcan-ssd VULCAN G SSD: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vulcan-g-ssd 這兩款就是這個主題典型的例子,VULCAN SSD帶有DRAM Cache,讀寫速度約落在560 / 510 MB/s;而VULCAN G SSD則是不帶有DRAM Cache但是具備SLC Cache的產品,讀寫速度約落在550 / 500 MB/s。 僅就讀寫速度來看差異並不大,但若是使用HD TUNE這套軟體做大容量的連續讀寫時,就可以發現VULCAN SSD相較於VULCAN G SSD來說更能在連續讀寫時維持穩定速度。 這兩款產品本身就因成本不同而有價格上的不同,面向的客群定位也不同:若你是CP至上的夥伴,那麼我推薦你選擇VULCAN G SSD就對了,用最省的價格即可換來優秀的讀寫效能;若你是有大檔案讀寫需求或是追求效能體驗的,那麼選擇VULCAN SSD則是這類群眾的合適選擇。 今天的內容就介紹到這,希望能偶爾提供類似的文章,讓大家更能明白自己所使用的產品是怎麼在運作的,也幫助大家減少在外因為不懂而買錯的狀況,我們下期見~
Read more今年市場上的SSD由於新型態加密貨幣-奇亞幣的關係迎來一波熱潮,同時也加速了大容量SSD的崛起,目前SATA介面在市面上已發表的產品中,容量最大的約莫落在16TB左右,像十銓科技就發表過一款QX 2.5”SATA SSD,擁有高達15.3TB的超大容量。 那麼,究竟是什麼技術讓原本只有512GB至1TB左右的SSD可以一躍上到16TB呢? 常聽到的DRAM Cache、SLC Cache究竟又是什麼? 能為SSD帶來什麼實質的幫助呢? 今天我們就來為各位深度解析這些SSD的技術,希望能協助大家在挑選SSD時有更清楚的認知,再也不會被各式各樣的名詞弄得頭暈目眩眼花撩亂。 QLC 全名Quad-Level Cells,是 每個存儲單元(Cell)可記錄4個位元(bit)的NAND快閃記憶體。由於每個單元具有其標準尺寸,因此相比於SLC、MLC、TLC來說,在同樣的存儲單元下,倍增的電晶體數就能提供越多的存儲容量。 我們換個簡單的方式來說,就是小時候學的「密度」的概念,同一間教室裡,能擠下更多的小朋友,同時被教育的人數就更多。 但相對需要承擔的狀況是,QLC需要同時控制更多組的電壓,寫入機制會更複雜,在可靠度、壽命等方面天生就有其限制。 以前面的例子繼續舉例:一次教育更多的小朋友,教學難度提高,更難把握每一位小朋友的學習記憶成果。 這也是為什麼在大約2018年QLC產品剛出來接受市場洗禮時,一直有關於耐用度方面的疑慮及挑戰聲音出現。 不過!!!那只是先天的局限,我們可以藉由"改善老師的教育方式"、"新增教學儀器"等等的做法來提高小朋友的記憶成果嘛, 所以在QLC擁有了更新的製程、更強大的晶片堆疊架構後,其實大家會發現近期推出的QLC SSD,無論是在讀寫效能還是耐用度上其實已經非常接近TLC SSD的水準,過去曾引起討論的耐用度問題也就不需要再特別擔心。 於是在技術進步以及密度增加的前提下,SSD的容量直接躍升到了新的境界,單顆Flash IC可做到1TB,並在總共16顆Flash IC的狀況下,達成了令人驚豔的15.3TB QX SSD,既而陸續會推出向下的8TB以及4TB產品,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QX2 SSD: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qx 下一篇文章,會再繼續為大家講解DRAM Cache和SLC Cache的差別。敬請期待!
Read more擁有一台電競主機,不僅在遠端工作或上課時更順暢,也可以在閒暇時間玩遊戲紓壓,現在電腦遊戲不勝枚舉,種類多樣,滿足不同類型的需求,強力推坑組裝一台電競電腦給自己! 但是,平常比較沒接觸電腦的人會發問:「我不會組也不知道要買什麼零件更不知道要買什麼牌子,要我組太強人所難了!」小編今天就要為你推薦一個可以暢玩各大3A遊戲、順利辦公的裝機選擇,並提供簡單的裝機步驟教學,讓大家可以順利地組裝出自己喜愛的電競主機唷! 首先羅列一下需要購買哪些零組件: 1. 主機板 2. CPU 3. CPU風扇 4. 記憶體 5. 顯示卡 6. SSD 7. 電源供應器 8. 機殼 接著逐項為大家介紹這次推薦的品項: 一、主機板 主機板的部分我們選擇在硬體業成名已久,且相當有製造經驗的ASUS,他們旗下的電競品牌ROG可說是全球玩家最愛的選擇之一,這次使用的就是ROG最新的INTEL平台,ROG STRIX Z590-F GAMING! 打開外包裝看到本體的第一眼就為之驚艷! 他們的設計真的是越來越有自我風格,在每一片散熱片上都有特殊的設計外,右下角那片菱格狀搭配草寫的「Republic of Gamers」完全是神來之筆,讓主機板擁有了與眾不同的外觀。 另外這款主機板考量到11代CPU以及Gen4x4 SSD都有溫度較高的狀況,設計上還特別注重散熱效率,小編實測這些散熱片是真的能有散熱效果的,大家買回去後可以好好研究研究。 ROG STRIX Z590-F GAMING WIFI:https://reurl.cc/lRp0e6 二、CPU 為了讓Z590的效能可以完整表現,CPU的選擇上我們挑了INTEL 11代的i9-11900K,特別提醒大家,Z590的主機板是需要搭配11代CPU才能支援GEN4x4的SSD哦! 雖然Z590也能相容第10代CPU,不過無論是記憶體超頻或是SSD接口的支援都沒有11代這麼強大,所以建議還是買最新的來做搭配比較不會產生額外困擾。 Intel i9-11900K:https://reurl.cc/xGWga1 三、CPU風扇 11代CPU在處理速度提升以及支援度提升的條件下,實測下產生的熱也相對比以往高,小編這次推薦使用水冷去取代空冷,降溫能力會相對穩定。 那麼T-FORCE GAMING BUILD當然就要使用自家的T-FORCE SIREN AIO Cooler!產品名取自北歐海妖,帶有魔幻的意味。 那個ARGB的鏡面水冷頭簡直帥得暈頭轉向,如果使用的機殼是玻璃透側,魔幻鏡面水冷頭絕對是全場焦點。 另外,跟其他大部分水冷比較不同的是,T-FORCE SIREN AIO Cooler的水泵是做在冷排上,而非我們常見的做在冷頭上,這可以防止CPU被水泵震動所影響,算是蠻貼心的特殊設計,非常推薦選擇這種類型的水冷。 T-FORCE SIREN AIO Cooler:https://reurl.cc/GmadjW 四、記憶體 記憶體一直是T-FORCE的主力產品,這次我們選擇得到紅點設計大獎的XTREEM ARGB的白色版本,雪白的預設燈效在這黑色為主的裝機中特別突出,使用軟體去控制呈現RGB色彩時也能展現如同彩虹軟糖般如迷霧中的RGB燈效色彩,一看就愛,小編自己早已帶了4支回家。 規格的部分我們這次選擇8GBx4 3600MHz CL18的品項,至於為什麼不選5000MHz或更高規格的產品,除了因為3600MHz較符合小編個人使用習慣外,並且以目前的價格來說性價比較高,就不特別推薦買5000MHz或以上的產品了,那是極高端玩家在玩的玩具,我們用主流產品即可。 T-FORCE XTREEM ARGB WHITE DDR4:https://reurl.cc/rg0a3O 五、顯示卡 顯示卡近期因為遇到挖礦潮導致大量缺貨,現在市面上要買到好的顯卡實在不容易,小編這次推薦EVGA的RTX 3080 FTW3 ULTRA GAMING,它所擁有的規格十分突出(8704 CUDA Cores、10GB DDR6X、19000MHz),而且價格來並沒有漲翻天,依然維持合理的價位,小編認為以現階段來說會是最佳選擇。 EVGA獨家的iCX3專利技術,控制風扇讓溫度偏高的3080能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散熱,此次裝機完在測試時,明顯感受到只有高負載運作時會稍微有風扇聲傳出,其餘正常使用下還蠻安靜的。 EVGA RTX 3080 FTW3 ULTRA GAMING:https://reurl.cc/9rWZnY 六、SSD 既然是挑選Z590的chipset,又搭配11代INTEL CPU,我們當然就要選用Gen4x4的M.2 PCIe SSD,而且毫無疑問必須得插個兩支,否則遊戲容量現在一個比一個大,只有一個怎麼夠用! T-FORCE最出名就是記憶體和SSD,小編直接推薦吃到飽套餐CARDEA ZERO Z440 2TB + CARDEA A440 2TB。 為什麼會說吃到飽呢?因為這樣可用容量就高達了4TB!而且A440速度達到GEN4x4的頂標7000 MB/s,加上一次擁有石墨烯和鋁鰭散熱片可供選擇去應對主機板不同的設計,滿足消費者不同散熱片需求。 不過最近新型態加密貨幣的興起,SSD也漸漸的越來越難買,加上這兩款特色鮮明,趕快先搶先贏!!! T-FORCE CARDEAE ZERO Z440 M.2 PCIe SSD:https://reurl.cc/gWr8rN T-FORCE CARDEAE ZERO A440 M.2 PCIe SSD:https://reurl.cc/R0262x 七、電源供應器 在選擇電供上小編要特別提醒,要注意自己用的零組件是什麼等級,千萬別為了省錢買了低瓦數結果無法正常運作,到時又要再補買反而得不償失。 依照我們這次的配置,CPU使用到11900K,顯示卡使用到3080,都是非常高端的配置,相對地我們電供的瓦數也得跟上。依據個人經驗,最低也需要使用到850W的電供才足以支撐,而這次我們選擇了COOLER MASTER V1000 PLATINUM,它是全模組化的80 PLUS白金等級電供,並擁有10年保固,是省錢又穩定的好選擇! COOLER MASTER V1000 PLATINUM:https://reurl.cc/0jmDQb 八、機殼 既然是T-FORCE裝機,機殼當然就選擇了我們自家帥氣的T-FORCE LARES CASE。名字取自羅馬神話,帶有守護神的意思,希望這個機殼能好好守護內部的零組件。 機殼在挑選上基本不外乎就兩個大重點:散熱、外觀。以小編自己選購的優先順序上,散熱第一,其次才是外觀,如果有餘力可能會稍微考量一下重量。 T-FORCE這款機殼就是首重散熱,在氣流路徑的設計以及風扇的細節位置上都有特別注意,而外觀部分也有別於一些強烈光害的設計,前方採用ARGB側光,簡單大方兼具質感,私心來說真的是很推薦擁有一台。 T-FORCE LARES CASE:https://reurl.cc/W3bEVL 【總結】 各個品項的介紹大概就到這,是不是很想趕緊組一台電競主機呢? 接著關於組裝的簡單教學,歡迎跟著影片一起操作,你也可以組裝出自己的電競主機唷! 【網美照時間】 這次的T-FORCE BUILD GUIDE就到這邊結束,如果有希望我們再做什麼樣的裝機介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喔!
Read more繼上一篇介紹完Intel Z590該使用什麼SSD,接下來要介紹配有不同散熱片的PCIe 4.0 SSD,分別適合在什麼樣的情境下使用。 Intel Z590該用什麼SSD?: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intel-z590-ssd-tw T-FORCE推出的PCIe 4.0 SSD目前共有三款,CARDEA A440、CARDEA Ceramic C440和CARDEA ZERO Z440。這邊會分成主機板類型、散熱效果、速度與顏色主題等四種考量下,分別提供適合你的PCIe 4.0 SSD建議。 CARDEA A440: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cardea-a440 CARDEA Ceramic C440: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cardea-ceramic-c440 CARDEA ZERO Z440: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cardea-zero-z440 一、主機板類型 1. 主機板配有M.2散熱片 其實多數支援PCIe 4.0的主機板都配有M.2散熱片,為保留主機板M.2散熱片的空間,需要選用厚度僅1mm的薄型SSD散熱片,包含陶瓷散熱片與石墨烯散熱片。 T-FORCE PCIe 4.0 SSD中,CARDEA A440與CARDEA ZERO Z440都有採用石墨烯散熱片,而CARDEA Ceramic C440則是採用陶瓷散熱片。 2. 主機板沒有M.2散熱片、不確定主機板是否配有M.2散熱片 少了主機板M.2散熱片的空間,SSD散熱片的選擇就沒有限制啦!不論是鋁鰭片式散熱片、陶瓷散熱片還是石墨烯散熱片都可以自由選擇。 除了前述石墨烯與陶瓷散熱片SSD外,T-FORCE PCIe 4.0 SSD中,僅CARDEA A440採用鋁鰭片式散熱片。 特別提一下,CARDEA A440 PCIe SSD是業界首次提供兩種散熱片,分別是鋁鰭片式散熱片與石墨烯散熱片。若你手邊有多種主機板、喜歡自己組裝升級各種零件,或者不確定自己的主機板是否配有M.2散熱片,選用一個CARDEA A440就可以一次擁有兩種散熱片自由組裝囉!(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兩個都要!了解更多 【貼心小提醒】 鋁鰭片式散熱片與石墨烯散熱片,請則依使用,千萬別把兩個散熱片通通組在一起,散熱效果並不會變好。 二、散熱效果 因應PCIe 4.0高速介面勢必會造成電腦運作上更高溫度的影響,因此散熱片的選用就顯得格外重要。 這幾款PCIe 4.0 SSD中採用的散熱片設計分別為鋁鰭片式散熱片、陶瓷散熱片與石墨烯散熱片等三種專利型設計: 1. 鋁鰭片式散熱片:具特殊導流設計,可有效降溫高達15%。 2. 陶瓷散熱片:而在厚度僅1mm的薄型散熱片中,以航太陶瓷材質製作的陶瓷散熱片,可達到10%的降溫效果。 3. 石墨烯散熱片:同樣也是厚度僅1mm的薄型散熱片,石墨烯散熱片則可達到9%的散熱效果。 CARDEA A440採用的兩款散熱片分別為鋁鰭片式散熱片與石墨烯散熱片,CARDEA Ceramic C440顧名思義採用的是陶瓷散熱片,而CARDEA ZERO Z440採用的則是石墨烯散熱片。 其實這三款PCIe 4.0 SSD,都是選用擁有較佳散熱效果、特別選材的散熱片,再者,雖然薄型散熱片從數據上來看散熱效果略遜於鋁鰭片式散熱片,不過若再搭配主機板本身的M.2散熱片相輔相成,不論選用哪一款SSD在使用上都能夠對整體機組的散熱帶來一定的幫助。 三、速度 同樣都是PCIe 4.0介面,如果你對讀寫速度有不同的需求,這邊也提供不同的選擇建議。 1. 最高可達7,000 MB/s 若想追求極速效能,也沒有價錢考量的話,不要猶豫請選擇CARDEA A440 M.2 PCIe SSD! 根據T-FORCE內部實驗室實測結果,CARDEA A440 M.2 PCIe SSD在CDM測試軟體中,1TB讀寫速度可達到7,000/5,500 MB/s,而2TB讀寫速度更可以高達7,000/6,900 MB/s的飆速表現。 CARDEA A440: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cardea-a440 2. 最高可達5,000 MB/s 若為搭配主機板PCIe 4.0介面,可接受PCIe 4.0平均可達讀寫速度,則選擇CARDEA ZERO Z440 M.2 PCIe SSD及CARDEA Ceramic C440 M.2 PCIe SSD。 根據T-FORCE內部實驗室測試結果,兩者在1TB與2TB大容量讀寫速度均來到5,000/4,400 MB/s,以PCIe 4.0平均可達讀寫速度而言,這樣的效能表現已綽綽有餘,能夠滿足多數使用支援PCIe 4.0主機板平台的使用者。 CARDEA Ceramic C440: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cardea-ceramic-c440 CARDEA ZERO Z440: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cardea-zero-z440 四、顏色主題 喜愛自行DIY組裝電腦的人,一定會對產品本身的外觀特別講究。這邊的選擇建議很簡單,很直觀地從顏色來區分: 1. 黑色 如果你喜歡黑色系電競風格的裝機電腦,不論是CARDEA A440與CARDEA ZERO Z440的黑色鋁鰭式散熱片或黑色石墨烯散熱片都非常適合喔! CARDEA ZERO Z440: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cardea-zero-z440 CARDEA A440: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cardea-a440 2. 白色 如果你想要走獨樹一幟白色風格的裝機主題,CARDEA Ceramic C440的陶瓷散熱片就是你的最佳選擇! CARDEA Ceramic C440: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product/cardea-ceramic-c440 【總結】 綜觀上述,其實整體來說還是以主機板類型的影響最大,在選購T-FORCE PCIe 4.0之前,別忘了先看清楚你的主機板類型是屬於哪一種喔!
Read more提到M.2 PCIe SSD,目前市面上最新的版本非Gen4莫屬了,其實Gen4早在2017年就已經在PCI Express被定義出來,只是當時無論是主機板支援度,或是製造價格成本上都並非最佳選擇。 2019年AMD X570系列的主機板推出,主打支援超高速Gen4 x4的接口,消費者們才開始能正式感受M.2 Gen4 x4 PCIe SSD帶來的超快傳輸速度。 後續還有2020 推出的AMD B550系列也同樣擁有Gen4 x4接口,當時如果想體驗PCIe 4.0 SSD就勢必得買AMD這兩系列的主機板,幾乎等於吃下了整個市場。 小編原本猜測Intel說不定不想跟AMD玩Gen4市場,想直接跳下一世代的Gen5,結果在今年2021年初推出的Intel Z590系列,各家板廠直接就在主機板Layout的部分動了點小巧思,基於11th的Intel CPU本身可支援20個PCIe 4.0通道的前提下,把部分主機板上原屬於顯卡的Lanes拆給M.2 SSD使用,消費者在PCIe 4.0 SSD的夥伴上也有了除AMD X570及B550外的新選擇。 如果想要在Z590系列主機板上體驗超高速傳輸速度,有什麼推薦的選擇呢? 若手邊有多種主機板的硬體狂熱者,可以選擇能自行組裝散熱片的CARDEA A440 PCIe SSD,一次擁有鋁鰭片式專利散熱片及超薄石墨烯專利散熱片。 T-FORCE CARDEA A440 M.2 PCIe Gen4 x4 SSD:https://www.teamgroupinc.com/cardea-a440 若是不確定自己現有的主機板是否有PCIe散熱片,可以直接選擇白色陶瓷散熱片的CARDEA Ceramic C440 PCIe,或是黑色超薄石墨烯散熱片CARDEA ZERO Z440 PCIe SSD,帶給你不同顏色的電競體驗。 T-FORCE CARDEA Ceramic C440 M.2 PCIe SSD:https://www.teamgroupinc.com/cardea-ceramic-c440 T-FORCE CARDEA ZERO Z440 M.2 PCIe SSD:https://www.teamgroupinc.com/cardea-zero-z440 下面讓你們看看小編用這些SSD在MSI Z590 ACE主機板上使用CDM、TxBENCH測試到的速度如何! 一、CARDEA A440 M.2 PCIe SSD T-FORCE CARDEA A440 M.2 PCIe Gen4 x4 SSD了解更多 首先先看CDI資訊 CDM測速 TxBENCH測速 【小結】 這款A440可說是現在市面上R/W最頂尖的幾個SSD之一了,以這個讀寫速度來跑小編手上一些100GB的影片資料可以節省大半的時間,就是爽! 二、CARDEA CERAMIC C440 M.2 PCIe SSD T-FORCE CARDEA Ceramic C440 M.2 PCIe SSD了解更多 一樣先看CDI資訊 CDM測速 TxBENCH測速 【小結】 這款C440的R/W算是Gen4x4中較為主流的速度,實際測試得出的結果也非常近似於官方標示的規格,小編是隨手從一堆SSD裡抽出一片來測,看的出來T-FORCE的品質確實都有在控管。 三、CARDEA ZERO Z440 M.2 PCIe SSD T-FORCE CARDEA ZERO Z440 M.2 PCIe SSD了解更多 一樣先看CDI資訊 CDM測速 TxBENCH測速 【小結】 另外一個主流R/W速度的Z440實際測試也得到差不多的讀寫結果,差別在於這款使用的是石墨烯作為散熱材質,外觀和C440剛好對比,是石墨天然的全黑色,就看自己喜歡哪種風格囉~ 總結 這次主要想和大家分享,如果買了最新一代的INTEL Z590系列主機板,該搭配怎麼樣的SSD才能好好發揮性能,特別叮嚀大家,一定要搭配11代的INTEL CPU才能支援PCIe 4.0哦!在部分主板上如果不是使用11代CPU,甚至可能有些型號會有讀取不到PCIe 4.0 SSD的狀況,所以一定要確認自己使用的平台規格再去選擇合適的SSD!如果有任何問題或是想討論的內容都歡迎留言給小編。
Read more先前我們測試了記憶體頻率對遊戲幀數FPS的影響,這次再來探討記憶體「容量」對遊戲幀數FPS的影響吧! 記憶體頻率是否會影響遊戲幀數FPS? 3款遊戲實測(上)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ram-frequency-fps-I-tw 記憶體頻率是否會影響遊戲幀數FPS? 3款遊戲實測(下)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ram-frequency-fps-II-tw 此次挑選來測試的遊戲跟先前有些不同,分別是《刺客教條:起源》、《地平線 黎明時分》、《碧血狂殺 2》、《Cyberpunk 2077》,共四款。 你可能會好奇,難道這幾款遊戲比較適合拿來比較記憶體容量差異?其實不然。 其中《刺客教條:起源》、《地平線 黎明時分》、《碧血狂殺 2》這三個遊戲都有內建的Benchmark,也是在PC單機類遊戲中的熱門選擇,我們就來看看這四款遊戲測試的結果吧! 這次使用的是傳說中的「水冷顯卡」!!!ROG-STRIX-LC-RX6800XT-O16G-GAMING 了解更多 顯卡本體左上方那片RGB鰭片加上信仰之眼簡直是完美搭配! 考量到現在RDNA2架構的顯卡運算能力強,同時也產生較多的熱,ASUS特地推出了這款水冷解決方案,希望能讓顯卡長時間維持高速處理,不因熱的問題而降速或卡頓。 下面我們進入正題,這次主要的目的,就是想了解記憶體容量對遊戲FPS的差異影響,所以我們分別來看不同容量狀況下各遊戲的表現。 此次使用的記憶體是T-FORCE經典款電競記憶體 DELTA RGB DDR4 了解更多 一、在8GBx4(32GB)容量下 首先使用T-FORCE DELTA RGB DDR4 8GBx4(32GB) 在畫質全開下,於《刺客教條:起源》內建的Benchmark中,得到了8851分,平均FPS落在69,出乎意料地高。 一樣畫質全開,在《地平線 黎明時分》內建的Benchmark中得到10718分,平均FPS落在59,最高FPS高達93,最低也有43。 《碧血狂殺2》的Benchmark測試結果畫面比較簡約,平均FPS同樣差不多落在59,但最高約66,最低則為35。 最後是《Cyberpunk 2077》,沒有內建Benchmark,我選用MSI Afterburner搭配內建的RTSS來監控硬體狀況,在城市中光影較亮且人多的畫面下,FPS落在38左右。 【小結】看來8GBx4的記憶體表現挺好的,基本能順跑所有畫質全開的大作。 二、在16GBx4(64GB)容量下 緊接著來看 T-FORCE DELTA RGB DDR4 16GBx4(64GB) 畫質全開,《刺客教條:起源》內建的Benchmark測試得到8392分,平均FPS落在67,竟然比8GBx4的測試結果還差一些些? 《地平線 黎明時分》中稍微進步了些得到10750分,平均FPS與前面相同落在59,但最高120,最低1的結果。 《碧血狂殺2》的平均FPS也差不多落在59,但最高來到了75,最低則同樣是35。 《Cyberpunk 2077》的部分,小編特地跑到同樣的地方,FPS大概就高了1…來到了39。 【小結】16GBx4 的記憶體相比於 8GBx4,沒有高幅度的提升。 三、在32GBx4(128GB)容量下 最後我們來看看目前單支容量的極限 T-FORCE DELTA RGB DDR4 32GBx4(128GB)帶來的表現吧! 《刺客教條:起源》中得到了8449分,平均FPS落在68,還是比 8GBx4 低。 《地平線 黎明時分》則得到了歷史新低分10713,平均FPS落在59,最高80,最低48。 《碧血狂殺2》的平均FPS還是在59,最高66,最低35。 《Cyberpunk 2077》在同樣的位置,FPS大約37,再度創新低。 【小結】特大容量的記憶體表現並不特別亮眼,相比於高頻率記憶體來說帶來的效益貌似更低了些。 給各位一張整理後的圖表做一個快速比較: 可以發現記憶體容量提升對於FPS的幫助幾乎等於0。 總結 記憶體容量增加,影響較大的應是「多工處理」的部分,容量越大,電腦越能負荷同時進行多種程式執行。例如:同時開啟直播軟體、語音軟體、影片剪輯軟體、遊戲軟體。容量越大的記憶體,越能輕易負荷CPU傳送過來的大量暫存資料。 因為這次只想單就記憶體容量對FPS的影響,不想將變數增加到太多,所以沒有針對多工的部分再做測試。 由此可知,如果想要顯著提升遊戲效能的話,除了著墨於顯卡的升級外,還是要提高記憶體頻率,才會比較有明顯差異。 想了解更多可以參考以下文章連結: 記憶體頻率是否會影響遊戲幀數FPS? 3款遊戲實測(上)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ram-frequency-fps-I-tw 記憶體頻率是否會影響遊戲幀數FPS? 3款遊戲實測(下)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ram-frequency-fps-II-tw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MD針對6000 Series的顯示卡有一個AMD SAM的技術,小編這次也因為不想增加變數,只在未開啟AMD SAM的條件下測試,之後若還有機會,我們再為各位實際體驗一下AMD SAM技術究竟能在CPU、記憶體、顯示卡之間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本次的測試結果,可以知道每個零組件都有它們各自該分工負責的事項,並非買到最頂級的零組件,就代表可為遊戲帶來驚天動地的變化。如果大家有什麼自己測試的結果,也歡迎跟分享使用心得!
Read more我們在上篇提到,當今難以更換顯卡的情況下,在「Gaming」記憶體上頻率的調整是否會影響遊戲體驗?還沒看過的可以先去看唷! 記憶體頻率是否會影響遊戲幀數FPS(上):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blogs/ram-frequency-fps-I-tw 接下來在這篇文章中,將介紹更換另一套平台在《古墓奇兵-暗影》測試的遊戲結果。 第二套平台配置為例進行遊戲測試: ※其餘平台不保證會有同樣測試結果※ 在《古墓奇兵-暗影》遊戲中,記憶體頻率我們將從3000Mhz起,逐步提升至3200Mhz、3600Mhz,一直到4000Mhz為止,並針對關閉光追及開啟光追功能測試比較。 T-FORCE XTREEM ARGB DDR4 32GB (8Gx4) 了解更多 一、記憶體頻率3000Mhz: 在遊戲《古墓奇兵-暗影》中,先測試關閉光追功能,測試幀數為158FPS。 而在開啟光追功能的狀況下,可以發現合理地下降到了121FPS。 二、記憶體頻率3200Mhz: 在遊戲《古墓奇兵-暗影》中,一樣先關閉光追功能,幀數從158FPS稍微提升至162FPS。 打開光追後,幀數則從121FPS變為122FPS,算是提升最少的。 三、記憶體頻率3600Mhz: 在遊戲《古墓奇兵-暗影》關閉光追的情況下,相比3200Mhz有穩步提升,達到168FPS。 打開光追後,發現幀數和3200Mhz時的幀數相同,可以說在光追模式下頻率的上升對於FPS的提升較有限,應該還是吃顯卡效能居多。 四、記憶體頻率4000Mhz: 在《古墓奇兵-暗影》不開光追的情況下的幀數也有提升,達到了測試中最高的170FPS。 而開啟光追後,如預期的只提高了1,達到123FPS,但也是測試裡的最高成績了。 平台測試內容到這結束,這邊給大家一個小結: 我們可以看到在記憶體頻率逐漸提升的狀況下,越高的頻率對遊戲的幀數(FPS)提升還是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並沒有辦法像顯卡帶來的這麼高。 而以上測試都是在2K解析度的情況下進行的,如果解析度在1080P其實效果會更加明顯。 結論 到這邊就是此次介紹關於記憶體頻率對遊戲幀數(FPS)的影響,基本上在記憶體頻率逐漸提升的狀況下,越高的頻率對遊戲的幀數(FPS)的提升還是會有影響。 T-FORCE XTREEM ARGB DDR4 3200MHz 8GBx2:https://reurl.cc/YWQApL 然而使用平台差異還是帶來不同測試結果,高頻率記憶體帶來的只是輔助,是環環相扣中的一環,千萬不要有那種「只要高頻率記憶體,其他硬體都隨意就好」的錯誤觀念唷!希望本篇能帶給一些想買記憶體的小夥伴們一點點幫助。
Read more這段期間各類電腦零組件的價格飛漲,尤其是顯示卡的部分,價格相當驚人,而且還不一定能買到。在難以更換顯示卡的現在,我們只能想辦法換個方式提高遊戲體驗,因此我們不斷在「Gaming」記憶體上做頻率的調整,那究竟記憶體頻率是否真能影響到遊戲FPS?影響的範圍又有多廣呢? 這次測試我們挑選了廣為人知的3款遊戲,分別為《古墓奇兵-暗影》、《Cyberpunk 2077》、《魔獸世界》;前兩款為近兩年單機遊戲中討論度較高的,最後一款則為近十幾年來角色扮演類型網路遊戲中極為經典的大作。 <上篇>先介紹使用第一套平台在《Cyberpunk 2077》、《魔獸世界》測試的遊戲結果;<下篇>再介紹更換另一套平台在《古墓奇兵-暗影》測試的遊戲結果。 首先,以第一套平台配置為例進行遊戲測試: ※其餘平台不保證會有同樣測試結果※ 這次的記憶體選擇兩款T-FORCE產品來做比較,一款是較為入門的T-FORCE DELTA RGB DDR4,而另一款則是能有效提升遊戲FPS的T-FORCE DARK Z FPS DDR4。 T-FORCE DARK Z FPS DDR4 4000MHz 8GBx2 了解更多 T-FORCE DELTA RGB DDR4 2666MHz 8GBx2 了解更多 測試遊戲一:《魔獸世界》 在《魔獸世界》中,我們分別在人煙稀少的職業城裡、人數較多的主城裡、眺望遠景、畫面雜亂的世界王等四個場景進行遊戲幀數的測試。因網路遊戲沒有內建的數據測試工具,所以我們這次統一使用的工具是MSI Afterburner。 圖片來源:《魔獸世界》遊戲畫面截圖 取得的數據如下: 在不同場景下,遊戲的幀數表現都會實時跳動,所以沒有辦法以一個固定值去表現,但基本可以看出,隨著記憶體頻率的提升,遊戲內幀數也會隨之提升。這款DARK Z FPS的設定值為4000Mhz CL16,可說是非常可怕的,能達到4000Mhz高頻率又保有CL16這麼低的延遲,小編認為相比於4800Mhz的記憶體都毫不遜色! 測試遊戲二:《Cyberpunk 2077》 再來是另一款在網路上吵得沸沸揚揚,大部分網友都引頸期盼但貌似被BUG卡到心情不太愉悅的《Cyberpunk 2077》,但不得不說,這個題材是真的挺特殊,滿足了許多人對未來世界的幻想。 圖片來源:《Cyberpunk 2077》遊戲畫面截圖 取得的數據如下: 小編統一用1080P的解析度+開下方光追+DLSS Quality,分別在人群密集的城市內以及較空曠的地區測試,雖說浮動差異還算挺大的,但還是能很明顯的看出DARK Z FPS 4000MHz的表現明顯優於較入門的DELTA RGB 2666MHz,為了時刻保持畫面的精緻度,高頻率記憶體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功能。 T-FORCE DARK Z FPS DDR4 4000MHz購買傳送門 小結 以上是使用第一套平台針對《Cyberpunk 2077》和《魔獸世界》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出在記憶體頻率逐漸提升的狀況下,越高的頻率對遊戲的幀數(FPS)還是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並沒有辦法像顯卡帶來的這麼高,不同平台可能會帶來不同測試結果,下一篇我們將使用第二套平台在《古墓奇兵-暗影》進行測試。
Read more隨著M.2 PCIe價格逐漸親民,市面上M.2固態硬碟可謂五花八門,而AMD的崛起,更加速了頂級規格Gen4x4的普及進度,這些琳瑯滿目的M.2 PCIe SSD究竟有什麼區別?該怎麼挑選最適合自己的SSD?今天來說明一下目前SSD散熱片種類最多樣、最豐富的十銓科技推出的各式M.2 PCIe SSD。 無散熱片 一般最常見的M.2 SSD均屬於裸片,亦即不帶散熱片的形式,這類產品少了散熱片成本,通常有較高性價比,注重規格、耐用度等較基本的差異,也就是原料好、售價便宜就會成為最大贏家,這是個血腥的市場,客群也較為面向消費大眾;缺點是外觀沒什麼選擇、散熱能力有限,如果你注重外觀美感或長時間高度使用SSD,建議選擇帶散熱片的產品。了解更多 帶散熱片 十銓旗下T-FORCE電競品牌提供非常完善的方案讓玩家做選擇,包含石墨烯、陶瓷、水冷、鋁鰭片等四種,可以對應到不同的使用環境和外型需求。了解更多 散熱片最主要功能,是希望M.2 PCIe SSD能夠維持高速運轉的同時,不易因溫度過高而產生降速保護機制,小編個人也是選擇有散熱片的產品。十銓科技T-FORCE的M.2 PCIe SSD命名都有一個規則,前面會用一個單字區分不同散熱片種類,後方數字則代表PCIe版本和頻寬,像340就是代表Gen3x4,大家可依這個邏輯去挑選! 石墨烯散熱片 在T-FORCE SSD型號中,看到「Z」開頭的就是使用石墨烯作為散熱片,像Z330、Z340、Z440等都是用石墨烯為底材,上方設計不同的樣式作出產品差異。依官方網站說明的測試,可以比無散熱片的SSD多9%以上的降溫效果,因為在石墨烯和銅箔間的疊層膠合也具散熱性。 了解更多T-FORCE CARDEA ZERO Z330 M.2 PCIe SSD 了解更多T-FORCE CARDEA ZERO Z340 M.2 PCIe SSD 了解更多T-FORCE CARDEA ZERO Z440 M.2 PCIe SSD 另外一個優點,這個散熱片整體厚度不到1mm,不必擔心不同零組件間的結構問題,安裝完後就像安裝沒有散熱片的產品一樣!能這麼薄又有這麼強力的散熱,果然是獲得了台灣發明專利的厲害產品! 陶瓷散熱片 在T-FORCE SSD型號中看到「C」開頭就是使用陶瓷作為散熱片,目前有推出一款C440,兼具特殊性和白金美感。 了解更多T-FORCE CARDEA Ceramic C440 M.2 PCIe SSD 陶瓷本身具有散熱瓦數高、不蓄熱等特性,在十銓的測試過程中,發現獎產品安裝在裝有風扇的機殼內,降溫效果竟高達18%,而在市場較少見、完全無風扇的機殼中僅有2%,這個差距其實挺符合陶瓷本身是熱導優於熱散的特性。 上方這兩款散熱片總體來說都是熱導能力優於熱散能力的散熱片,換句話說,若有風扇為機殼內帶來空氣對流,搭配這兩款材質所導出的熱,就可以達到強力散熱效果。 水冷式散熱片 從推出就引起廣大討論的一款產品「T-FORCE CARDEA LIQUID」,因為這款SSD不像CPU水冷是流動式的,導致有非常多人質疑這想產品的水冷散熱能力。 這種型式的水冷散熱能力的確不如CPU的水冷,畢竟CPU水冷不僅水能對流,還搭配著風扇將熱散出。但其實Gen3x4的SSD在熱生成上不像CPU那麼高,相對來說也不需要這麼強大的散熱裝置去降溫,只是我們都統稱為「水冷」。 了解更多T-FORCE CARDEA LIQUID 根據測試,散熱效果在有無風扇的情況下,皆可達13%左右的降溫效果,而且效果不錯。 順帶一提,很多玩家注重裝機的一體性,於是T-FORCE提供了各種不同顏色的水冷液,厲害的是這水冷液還可以互相加一起調出特殊色,簡直是PC DIY愛好者的福音! 了解更多CK5 Coolant Kit 有些考慮比較多的玩家提到,這個水冷液會不會因溫度過高而沸騰爆開?T-FORCE CARDEA LIQUID水冷液的沸點為187℃,一般是沒有那麼容易讓水冷液沸騰的! 鋁鰭片散熱片 最後是全系列中散熱效果最強的「CARDEA II」,這款的設計可以說是市面上各式SSD散熱片的先驅,採用常見的鋁為材質,並在上方使用特殊結構設計加強散熱能力,這個散熱方案也獲得了台灣專利的殊榮。 了解更多T-FORCE CARDEA II M.2 PCIe SSD 目前測試在裝有風扇的機殼中,可得到高達21%的降溫效果,在官網上標示的15%是略為保守的估算值,相較於前面幾款散熱能力更強。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款散熱片高度較高,若安裝在最靠近CPU的那個PCIe插槽,由於高度的關係,可能會與規格稍大的顯卡卡到,建議將顯卡改為直立式,比較不容易讓金手指彎折,或是把這顆SSD再往下一格插槽安裝,就能避開上述的狀況。 規格 現在市面上普遍分成Gen3和Gen4的規格,這邊指的是PCIe的版本,而我們常說的Gen3x4,後面的x4則代表的是通道數,具體選擇要用哪一款M.2 PCIe SSD還是得看自己的主機板和CPU支援程度而定,我們從主機板的SPEC內可以查到。 資料來源:https://rog.asus.com/motherboards/rog-crosshair/rog-crosshair-viii-dark-hero-model/spec/ 目前AMD的X570、B550兩個chipset可支援Gen4的M.2 PCIe SSD,INTEL則是在Z490這個chipset部分主機板有開放,預計到Z590後普遍開放。如果不是上述晶片組的主機板,記得最多就買到Gen3x4的規格就好囉!不要為了追求最高速度買了Gen4x4的SSD回來結果支援不到,得不償失! 上一篇:《什麼是T-CREATE創作者系列? T-FORCE跟T-CREATE的差別是什麼?》
Read more好的,又到了每個月和大家見面的快樂時光~ 這個月的主題是從去年就一直被熱烈討論的「創作者」話題。 這個話題究竟哪來的? 這類型產品和電競產品差異在哪? 哪些廠商有搭上這議題? 十銓的「創作者」系列有什麼特色? 在去年2019.7月左右,INTEL公布一項內部調查結果,調查指出,全球大約有2億人口使用PC創作照片、影音、3D等等不同內容,其中的六成對於「創作者PC」有興趣。 就像是當初根本沒人能猜到電競會有現在火熱的盛況一般,INTEL認為這是一塊很有未來的市場,於是各PC相關廠商就一窩蜂的推出各式創作者產品整個市場也隨產品數量多元而開始有一些新聞和評測,使用這類產品的消費者隨之增加,這大概就是創作者議題的起源。 資料來源:https://news.xfastest.com/interview/67216/intel的創作者pc將現今個人電腦市場再細分/ 電競和創作者的差異 從上方的起源可看出,創作者產品其實和電競產品有一點類似,都來自於用戶需求的增加:當年玩遊戲的「宅男」躍上檯面成為電競選手,讓整個遊戲圈一下子火熱起來,造就了電競市場;隨著自媒體日漸發達,相關創作軟體的畫質和功能提升,大量創作者的出現以及對PC需求提高,造就一個創作者市場。 但在實際定義上兩者卻是完全不同,我們分三個面向來講: 外觀面: 電競產品的外觀傾向使用黑紅色、外型狂野俐落、甚至使用RGB發光,目的就是能在最短時間內吸引眼球。 創作者產品外觀上會使用低調的銀灰色、外型簡約優雅,偏向耐看且能帶給人舒適感受的風格。 性能面: 電競產品在性能上追求「極致」,比快還要再更快的速度,所以有了超頻。 創作者產品則是優先追求「穩定」,在穩定的前提下提升速度,而非無限追求極限效能。 擴充面: 電競產品在擴充上傾向於外設方面的齊全度,例如支援高音質耳機、高畫質直播攝像頭等等電競配件。 創作者產品的擴充需求則是類似Tunderbolt3的高速傳輸介面,或是NAS這類大型儲存空間。 以上算是電競和創作者兩個市場最基本的切割,其他更細部的差異可能會隨著不同廠商自家的特色而有所不同。 目前有哪些廠商已經參與「創作者」市場了? 小編列舉幾個當作範例就好,把全部都講完實在太耗費版面了,只能說參與的廠商還真不少! ASUS ProArt 小編自己認為目前跟進最兇猛的廠商非ASUS莫屬,ProArt擁有自己獨立的網頁介紹、豐富的各樣產品、特製的優化軟體,在很多小地方都表現出ASUS用心的程度。 MSI Content Creator 接著是微星,也有獨立的網頁介紹,品項雖然也豐富,但在市面上比較常看到消息的幾乎都是筆電,實際上微星的Creator系列筆電也確實有許多針對創作者設計的特色。 GIGABYTE AERO 在板卡廠中,技嘉這次相對於其他兩家沒有跟這麼大步,小編估計他們還在觀望市場走向,但仍有推出一款專為創作者而生的筆電,效能和設計風格完全能符合創作者需求。 ADATA Made for Creators 存儲類型廠商中,ADATA挺早就在官網中設立一個獨立網頁,上面有各式他們專為創作者提供的品項,但實際上目前能看的到的品項中都是既有產品,期待他們能有新的創作者產品推出。 TEAMGROUP T-CREATE 先說啊!!不是小編要自吹自擂,十銓是所有儲存類型廠商中,第一家真正做出創作者專用的新產品,甚至把等級拉到和電競T-FORCE品牌一樣的地位,下定決心要好好經營這個市場,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值得參考的。了解更多 T-CREATE是誰? T-CREATE是十銓在今年9月推出的全新品牌,相較於其他板卡廠算是較晚推出的,但仍是存儲類廠中第一。 據小編所知,之所以會較晚推出,是因為它們花了不少時間在調查實際使用需求上,畢竟記憶體和SSD相較於筆電來說並不是那麼「直接」的東西,因此更需要花時間去分類客群,了解應用方式,才能推出正確的產品。 用這個圖可以簡單明瞭的看出各自的特色是什麼,我就不多贅述,另外是現有的產品矩陣,不得不說是真的能感受到用心,未來也會陸續推出更多品項把這個矩陣補得更充實。 也許是事前做足了功課的關係,它們並沒有一開始就推出高達4000MHz的記憶體或是讀寫5000MB/s的Gen4x4 SSD,而是主打耐用和穩定,把頻率速度等等放在第二順位,建議若對這樣的產品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到十銓官網看詳細的產品規格會比較清楚。了解更多 又到了這個月的尾聲啦~若大家對於T-CREATE還有什麼問題都歡迎底下留言給小編,讓小編聽聽大家心中的疑問哦! 上一篇:《為什麼買來的記憶體無法使用?規格不對?》 下一篇:《哪一款十銓科技M.2 PCIe SSD最適合自己》
Read more記憶體即將邁入DDR5的時代,代表著DDR4技術已相對成熟,我們隨手在賣場撿起一條記憶體可能就有8GB 3200MHz,隨意在論壇上看到一篇文就是32GB 4000MHz開箱。 還記得三年前,那個AMD還沒強勢崛起的年代,使用16GB 3600MHz搭配I7-8700K就已經是土豪等級,在路上直接橫著走,可見這前後差距有多大。 雖然DDR4相較幾年前技術成熟很多,但不存在百分之百完美的狀況,有時興高采烈的將新的記憶體買回家後卻遇到各種問題,當場被潑了一臉冷水,那種鬱悶小編完全能體會,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明一些常見的問題,希望能幫助到各位,避免悲劇發生! 1.相容性問題 不同的記憶體廠、每款不同型號的記憶體、每種不同的規格,所使用的IC、PCB、Layout方式都有所不同,所以上市前都需要經過相容性驗證,也就是記憶體QVL(Qualified Vendor List),小編擷取一小部分畫面給大家參考,通常會在主板頁面àSupportàMemory裡面找得到資訊。 不過主機板百百種,一間主機板廠在一個晶片組(chipset)上可能就會開出4、5種主機板,如此龐大的數量下,板廠會優先調整較新的晶片組,過舊的晶片組由於使用者將慢慢減少,且使用舊晶片組的消費者通常已有DRAM不會特別再升級,因此板廠會定義在某一代晶片組之前的主機板將不再支援新的IC或規格,這時候若買新的記憶體安裝在舊電腦,或是買新的記憶體搭配舊的記憶體一起使用,就有可能出現相容性問題。 解決方式: 購買記憶體前,事先參考主機板的QVL List,一般來說只要確認清單上是否有 1.你希望挑選的記憶體廠、2.支援到什麼容量、3.支援到什麼頻率、4.能上到幾支記憶體 等資訊即可,外部料號和CL值等等對於普羅大眾來說看不懂也無傷大雅。 另外,避免在前後過長的時間點購買記憶體並共用,除了規格不同可能會產生相容問題外,同規格的產品也有可能因不同時期使用不同的IC,而導致不相容,想升級建議整組記憶體換新比較有效。 小編大力推薦十銓科技的記憶體,不僅在研發階段時會將記憶體送去主機板廠進行驗證,而且會將記憶體留在主機板廠,方便日後板廠推出新主機板時,能第一時間進行驗證,所以相容性問題基本上不用擔心,是讓人放心的選擇! 2.超頻性問題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沒有固定的答案,因為還會牽扯到CPU、主機板、記憶體三者之間的關聯,可能的狀況實在太多了,不能只由單一答案就認定是標準答案,這邊說明一些基礎邏輯提供大家參考。 最常聽到的問題不外乎: 我買3200MHz的記憶體回家為什麼只跑2400MHz? 你們規格標示可以到4000MHz可是不管我怎麼超頻都只有3600MHz? 我買了3200MHz的產品回家可以保證超頻到4000MHz嗎? 《貼心小提醒》 只要是有關超頻類型的問題,在問問題的同時,務必將您使用的主機板型號、CPU型號、BIOS版本等資訊一併提供,才有辦法準確的協助你判斷狀況哦!不然沒有判斷依據的回答都是沒有效用的 ! 解決方式: 主機板所支援的頻率: 這種頻率性的問題,我們首先要考量的就是主機板所支援的最高頻率是否符合你所購買的記憶體規格,一般只要點進主機板的SPEC頁面往下找到Memory,即可看到詳細的敘述。 CPU的支援程度:本身 不過,畢竟是在玩超頻,非標準化的規格,所以這部分只參考INTEL和AMD官網上列的規格是有限的。CPU可超頻到的記憶體頻率還是比較需要經驗值的,搭配不同的主機板會有不同的結果,但總體來說越高端的CPU能超的記憶體頻率就越高。 這邊我簡單說一下,以INTEL來說建議要挑型號末端有K的品項,例如:I9-10900K、I7-10700K等等;而AMD則是要選擇型號末端有X的品項,例如:R9-3900X、R5-3600X等等,如果你的CPU剛好不屬於小編提到的這類型,在記憶體頻率上可能就會比較受限。 BIOS版本 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要素,但卻也是小編最重視的一個重點。 BIOS更新過程中有時會針對記憶體支援性作修正,若是一直沒去更新只用舊版本,有時就會限制記憶體頻率。 BIOS的更新軟體也都能在板廠官網中直接下載,不過這邊還是提醒下,沒有更新過的夥伴,先去看一下板廠提供的更新SOP或是看一些直播主教學,不要直接貿然更新,過程出錯可能會讓整張主機板掛掉的哦!@0@! 確認規格標示實際代表類型 換句話說,就是需要判斷記憶體包裝上標示的頻率,是屬於原生JEDEC規範頻率,還是開啟XMP後頻率。 JEDEC是一個國際的固態技術協會,針對記憶體不同頻率段設置,規定不同的參數,只要記憶體依照JEDEC所規範的參數出廠,那麼消費者在購買到記憶體時不需做任何其他動作,只需將記憶體插上主機板後即可符合包裝標示規格。 另外一種則為需XMP類型,這類產品就歸屬在超頻品,購買回家後最基本的做法就是進到BIOS內將XMP開啟,讓主機板去讀取記憶體內的SPD值自動超頻至包裝標示頻率。 大家只要搜尋JEDEC+想找的頻率,就能在一些網頁找到對應的CL參數值,若你購買的記憶體頻率和CL值皆符合,就代表這是屬於規範內頻率,插上即可使用,但若你購買的記憶體CL值低於JEDEC規範,那麼就屬於需XMP類型。 ※超級重點:不是所有主機板都能支援到最新的JEDEC規範頻率!※ 近來JEDEC規範3200MHz記憶體慢慢出現在市場上,但目前基本上只有最新的主機板晶片組有開放至這個頻率,包含INTEL Z490、Z390,AMD TRX40、X570、B550,所以若是你的主機板晶片組不在這其中,就更需要好好確認購買的記憶體是何種類型囉! 另外一種狀況則是當記憶體屬於需XMP類型,但你買回家後沒有進到BIOS開啟XMP,那麼就只會顯示未超頻時的頻率,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消費者買了3600MHz的產品,結果回家卻只顯示2400MHz的原因了。 DOA問題 DOA是Dead On Arrival的簡稱,意思是到貨即損壞,這類問題其實在任何電子產品上都有可能發生,並不限於記憶體產品,但這也代表著只要是電子產品就無法完全避免這類狀況,畢竟在出廠後會經過怎麼樣的運輸環境或改變因素是無法預期的。 不過別擔心,只要是DOA並提出購買證明,通常廠商都會直接讓你更換一組全新的,以確保消費者權益! 小編盡力回想了曾被詢問過的各種狀況,做個簡單的整理,如果還有這篇文章中沒提到的狀況,歡迎在留言區告訴小編你們疑惑,小編會在日後月更的文章中再次整理回覆唷!那我們就下個月再見! 上一篇:《如何用美金1000元的預算組出攻略全遊戲的電競主機》 下一篇:《什麼是T-CREATE創作者系列? T-FORCE跟T-CREATE的差別是什麼?》
Read more「如果我的預算只有xxxx,能不能買到可以玩xxxx遊戲的主機?」 你是不是也曾經問過類似的問題?這類型的問題不好回答,畢竟需要考量的因素太多,但簡單的結論就是,如果不在意花費時間,自己組裝的性價比肯定會比買成品機來的高! 今天來為各位推薦目前市場合適的平價裝機,並依序說明該怎麼自己組裝電腦,只要按照步驟就能DIY屬於自己的電競主機! 想要自己組裝出一台電競主機,首先要了解需要購買的零組件清單,一定要有的零組件包含: CPU 主機板 記憶體 硬碟 顯示卡 電源供應器 機殼 另外,可以選擇搭配的有:1.CPU Cooler、2.機殼風扇、3.網卡等等,在購買CPU時,本身就會內附一顆原廠風扇,所以CPU Cooler非必選唷!但若是玩的遊戲負載較重,建議還是需要額外購買散熱能力較佳或較大型的CPU Cooler去控制CPU溫度,畢竟誰都不想遊戲打的正激烈突然過熱當機,一個氣不過一拳就把螢幕給打穿是吧XD ↓來看看我們這次裝機的全家福~↓ CPU:R5-3600X 由於走的是平價路線,AMD在中階的性價比還是挺高的,這次我們選擇的是R5-3600X,採用6核12緒,基礎頻率為3.8GHz,最大可超頻至4.4GHz,支援原生3200MHz的記憶體,可上到PCIe4.0 SSD。 在擴充能力上非常優秀,極少部分的遊戲玩家會特別花時間去手動調整CPU或記憶體頻率,那麼R5-3600X會是最好的選項之一。了解更多 主機板:ASUS TUF GAMING B550-PLUS 最新推出的B550系列主機板絕對是玩家一大福音,過往B系列無論是在CPU超頻性、記憶體超頻性、I/O介面等等皆和X系列有不小的差異,而TUF這款B550 PLUS支援度非常高,有接近老哥X570的水準,加上軍事風帥氣外觀,是我們在這個價位帶裝機的首選!了解更多 記憶體:T-FORCE VULCAN Z 雖然因為預算關係,在選擇零組件上盡量撇除了RGB燈效,但身為一台電競機,記憶體肯定也需要有足夠的電競風格,這次我們選擇十銓科技旗下的T-FORCE VULCAN Z 8GBx2 3200MHz,造型上像是一副機甲帶有濃厚的電競感,8GBx2 3200MHz也非常足夠支撐我們玩各種遊戲。了解更多 固態硬碟:MP33 PRO 、VULCAN G 在SSD的選擇上有個小竅門,由於我們希望能在預算內擁有足夠的速度和容量,所以選擇十銓512GB的MP33 PRO M.2 PCIe加上512GB的VULCAN G SATA 2.5” SSD去做搭配,在進行讀寫處理時我們在PCIe內處理,儲存資料的部分則放至SATA內儲存,就不需擔心速度快容量又大的SSD太貴的問題!加上十銓最近的SSD品質還挺不錯的,以較划算的價格選擇好產品,就是我們這次裝機的初衷嘛! MP33 PRO M.2 PCIe SSD:https://reurl.cc/v1rW5N VULCAN G SSD:https://reurl.cc/r8pRay 顯示卡:ASUS TUF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Super 顯卡的部分我們選擇同樣是TUF系列的ASUS TUF Gaming Geforce GTX 1660 Super,這張顯卡可說是帶著極高性價比光環出生,雖說效能上無法和超高規格的RTX 3080、RTX 2080Ti等顯卡相比,但畢竟這幾張顯卡光是單張價格就超過我們的預算了,所以不列入考慮,以Full HD畫質來評比的話,1660 Super仍是最好的選擇。了解更多 剩餘零組件(電供、機殼、CPU風扇) 在這些剩餘的零組件中,電供建議使用一些保固比較好的大廠,降低燒壞的機率(像小編這次就選擇CoolerMaster,非常耐用),以及瓦數需足以支持電腦正常運行(一般來說配有獨立顯卡的裝機我會建議選擇650W以上的電供),機殼和CPU風扇只要能相容基本上大同小異,只要不糟糕到成為烤箱都可以考慮XD。了解更多 ►再來就是裝機流程,看著這散落的零組件,我們該怎麼拚出帥氣的主機? ►如果是完全的新手只需要一步一步按照小編的步驟就能完成囉! 1. 將CPU風扇底座鎖上主機板 現在很多CPU風扇都會設計成AMD和INTEL通用,所以像是螺絲位置等等的都需要稍微的撥動去對應主機板孔,如果不太知道該怎麼撥的朋友只要參考內附說明書就可以了,小編有幫各位確認過,CoolerMaster這顆CPU風扇說明書挺詳細的,不用擔心! 2. 將CPU放進主機板內 先把CPU槽旁邊的卡榫撥開,接著需特別注意,將CPU對應正確的腳位放進去,放錯可是有可能導致pin腳斷掉或燒焦的!目前主機板和CPU都做有防呆裝置,大家只要如下圖去對應箭頭就可以正確安裝。 3. 將電源供應器鎖上機殼 從機殼正面來看,右邊是屬於空間較少的,打開這個方向的側板,會看到在下面有一塊空間,這就是我們電源供應器放置的位置。 大部分的機殼,插座和開關須朝外,出風口須朝下,接著從機殼正後方將電供鎖緊。 《貼心提示》 小編這次選的是直出線的版本,也就是電供本身就連著一大綑線,所以可以直接安裝,缺點是線材過多沒得拆。若是選擇「全模組」的電供,線材須自行額外接上。記得先確認有需要用到哪些線材,先接上後再鎖上機殼,否則鎖上機殼後就不好插囉! 4. 將主機板和機殼緊密鎖上 一般機殼都有9個螺絲孔可以對應主機板的孔洞,但並非每張主機板都會挖到9個,小編自己大概都鎖7~8個就差不多了。將主機板鎖上去時,要注意CPU槽是在上方,才能確實將風扇帶出的熱排出機外,同時顯卡也才會有位置放哦! 5. 將電源供應器的線連接至主機板 依照小編經驗,整個裝機中最麻煩的就是整理雜亂的線,所以一般來說我會先將CPU的電源以及主機板本身的電源,先從機殼的預留孔中穿出並插上主機板,這樣也可以避免後續其他零組件裝上後,沒有空間可以插入排線。 6. 將機殼面板線連接至主機板上 現在機殼本身在前面板上幾乎都會包含了2~4個USB接口、開關機、重開機鍵等等,而這些也是需要經由主機板去供電及控制,建議大家參考主機板的使用手冊去連接,畢竟每張主機板的走線方式不見得完全相同,相關對應需接的位置以使用手冊為準,小編下方簡易的介紹TUF B550 PLUS這張板子對應接法。 7. 將零組件陸續裝上主機板 在安裝之前建議先將機殼平躺會比較好鎖螺絲,不熟悉裝機的朋友可以依照小編習慣的順序去裝,我習慣上會先把M.2 PCIe SSD鎖上,接著將CPU散熱風扇鎖上第一步驟提到的風扇底座,再來才是顯示卡、記憶體,最後是2.5” SATA SSD,市面上大部分的機殼目前都還是將2.5” SSD的位置設計在電源供應器那面,所以我們大部分最後才考慮2.5” SSD的接線。 《貼心提示》大部分中階以上的獨立顯卡也是需要接上電源供應器的PCIe電源線哦! 8. 整線 到這邊裝機的部分就基本完成囉!剩下的就是最最最最最痛苦的部分:整線。 剛組完後你會發現有很多亂七八糟的線,這些線你需要找一些束帶將他們理一理,然後藏進沒人能看到的地方~~這部分還是比較需要經驗的,小編自己一般也都花最多時間在整線上,畢竟處女座嘛~就是無法接受「亂」字,大家多綁幾次就熟練了。 9. 安裝OS & 更新驅動 安裝OS的部分還是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正版序號,如何安裝OS在《固態硬碟開箱使用教學》中有說明,大家可以回去看看。 更新驅動的部分,如果懶得去找各家驅動程式,可以下載Driver Booster:https://reurl.cc/Oqd40g 這裡提供各家大廠最新驅動,一個按鍵就能自動更新到好,是不是很方便! 這次因為說明了整個裝機的流程,加上介紹了下該如何只花美金1000元買好主機,篇幅上較長,大家可以依據不同的需求去參考,而我們選擇的品項大多都可以在原價屋上面直接找到,完全不需要特地再跑出門買唷! 裝機的部分小編提供了一些裝機多年的小經驗,順序上也是以便利性為主,希望能幫助到新玩家們更願意動手DIY嘗試! PS:遇到什麼疑難雜症都可以底下留言給小編唷! 上一篇:《固態硬碟開箱使用教學–拿到新SSD你該做的6件事》 下一篇:《為什麼買來的記憶體無法使用?規格不對?》
Read more上一篇提到了拿到記憶體後該注意的事項,不知道我在講什麼的朋友趕緊到《記憶體開箱使用教學 – 拿到記憶體後你該做的5件事》補充小常識~ 今天來講講固態硬碟開箱使用教學的部分,這也是在裝機或升級電腦時占比非常高的產品,不熟悉的朋友會不敢自己挑選或安裝,怕哪邊出錯電腦就掛了,其實沒這麼恐怖,看完這篇保證讓你信心大增! 一、保留好購買憑證 一般SSD約有3~5年的保固期限,保固期限會從購買日期起算,由於SSD沒有像主機板或顯示卡,有所謂的登錄上傳發票的方式,所以保留購買憑證(發票、收據、電子發票等等)就顯得特別重要,若是購買憑證遺失,會改為以出廠日期起算,這其中可能至少差了一周以上的時間,身為一個積極的消費者,小編是絕對不會放過這個權益的! 二、拆開SSD包裝 咳,有看過上一篇的估計要說小編又皮在癢了…我敢發誓,絕對不是! 拆開SSD包裝真的需要一點小方法,通常2.5”的SATA或M.2 PCIe的SSD都是裝在泡殼內保護,尤其是M.2的SSD,薄薄一片比記憶體還脆弱,太過暴力拆開估計能看見SSD在手上一分為二。 小編我會將泡殼撐開後把SSD推出來,而不是硬摳,在這部分十銓的泡殼還挺人性化的,在兩側有挖出手指頭可以施力的空間方便我們將SSD拿出,依小編的經驗,可不是每家都有做這個貼心小舉動喔! 另外,像2.5” SATA SSD的外殼,旁邊通常都會貼上一條易碎貼,千萬別手賤去拆它!這個易碎貼要是破了,原廠通常都是不保固的,而M.2的部分也有類似的保固條款,要是上方的產品貼撕掉了也是不保固的!千萬別一時爽快撕下來,到時後悔莫及! CARDEA Liquid M.2 PCIe SSD:https://reurl.cc/R1AXWZ 三、確認安裝位置 這裡開始就要區分2.5” SSD和M.2 PCIe了,兩者介面完全不同,對應在主機板上的連接位置也不同。2.5”的SSD所支援的介面是SATA,比較麻煩一些,需要個別連接電源線和SATA線,詳細位置如以下附圖。 圖一:主機板SATA位置 圖二:POWER線 圖三:2.5”SSD兩個接口 但其實小編有著處女座的強迫症,比起上述的介面,M.2的出現對小編來說簡直就是一大福音,一次減少了兩條線的連接,只需要把這片可愛的小東西插上主機板並鎖上就完事兒了,詳細插口請看下圖。 圖四:主機板M.2位置 五:螺絲鎖上 四、如果要當作系統碟 首先你得有一顆帶有Windows安裝軟體的UFD,插上電腦並開機後先按DELETE進入到BIOS,確認電腦是否有辨識到剛剛安裝的SSD及UFD 圖六:BIOS畫面截圖 之後到BOOT的位置,將UFD移至第一順位,並將剛剛裝上的硬碟調整為第二順位,按下F10即可儲存變更並離開BIOS。 圖七:BOOT順序截圖 如果有依照剛剛的順序調整,在離開BIOS後電腦應該會自動重啟,並進入到準備安裝Windows的畫面。 安裝Windows前,會先要求你要格式化SSD,格式化後你可以選擇要不要分割容量,分割出來的就是你的本機磁碟(C:)、本機磁碟(D:),俗稱C槽和D槽。 《貼心小建議》 預算有限:可以切割出一個容量較小的C槽及容量較大的D槽,應用程式盡量往D槽丟,C槽越單純越好,單一硬碟的壞處,就是如果硬碟真的出狀況,資料可能會一併消失,務必要做好線上雲端備份的動作! 預算較充足:可以買一顆容量較小的SSD當作開機碟(C:),再買另一顆容量較大的SSD當作資料碟(D:),這樣就不需要特別做分割,直接擁有兩顆硬碟做不同槽,而且若是開機碟出現狀況也不用擔心資料碟的資料受影響。 五、如果單純當作資料碟 只是想擴充一顆硬碟存放資料的話完全可以跳過前面那個步驟,不過這邊需要注意下,理論上安裝完開機進入Windows後,你還是無法在本機中看到新的槽,原因是這個硬碟尚未被格式化,是沒辦法直接用的。 遇到這個狀況不要慌,請將滑鼠移到左下windows圖示的地方,按下滑鼠右鍵 接著選擇磁碟管理,原本有安裝Windows的SSD在這裡應該會顯示為「磁碟0」,而你新安裝的SSD會顯示為「磁碟1」。 請在磁碟1的區域按下右鍵,選擇格式化,一般來說按照原先預設的NTFS格式即可,接著按下確定,系統就會自動開始幫你格式化,你只需要稍等一會兒,待格式化完成後就可以在本機中看到自己新的槽囉! 六、確認速度是否達標 目前市面上的廠商在SSD的部分都會將讀寫標示在官網和包裝上。 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廠商標的速度其實是他們實際能測得的數據中偏高的數值,換句話說,如果你運氣普通,拿回家測得的數據會略低於標示但不會差多少,而若是你運氣逆天,也是有可能拿到更快的SSD!畢竟不是同樣的控制器搭配同樣的Falsh IC就都會有同樣的結果,別強求和標示一模一樣。 一般小編在測SSD的時候常用的軟體有幾個,由於算是初階教學就先不解釋軟體中細項的實際意義了,各位初步先看到Sequential(連續讀寫)標示的速度是否符合標示即可。 首先是最常用的CrystalDiskMark(簡稱CDM) 這款軟體的測速上準確性挺高,算是廠商及評測都會使用的一款軟體,在更新內容的速度上也是挺快,(重要的是,可以切換超可愛的背景畫面*\>0<) 再來是常在評測中看見的AS SSD Benchmark。 這款的特色是除了可以測試讀寫速度外,還可以從上方View的位置切換成IOPS數據,算是他們家蠻獨特的功能,使用時直接按下下方的Start並等待一段時間及可,非常簡潔! 總之,線上能載到的測速軟體非常多,真要列舉完全列不完,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都去載來玩玩看,但千萬記住別載到帶有惡意病毒的軟體囉! 其實SSD的進階應用還包含了各式不同類型的RAID方式,但考量篇幅的因素我們暫時保留,以後另外再開一篇為大家說明,如果真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參考之前曾做過的INTEL RAID0教學文。 今天就先介紹到這邊啦,這系列文章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還不那麼了解電腦內部零件該怎麼操作的朋友,希望在看完這兩篇文章後,能讓你們勇敢地跨出DIY的第一步! 上一篇:《記憶體開箱使用教學 – 拿到記憶體後你該做的5件事》 下一篇:《如何用美金1000元的預算組出攻略全遊戲的電競主機》
Read more電腦裝機,一個你聽過我聽過他聽過,但對很多人來說可能不是那麼熟悉的詞。不過相較於改車、房屋裝潢等大工程來說,電腦裝機是個相對簡單的選擇,價格上也便宜許多! 在使用電腦一段時間後,會遇到速度變慢而出現想升級電腦的念頭,升級的第一反應不外乎就是SSD和記憶體,接下來,就是從EC購物平台上或是從店家買回記憶體後,你該做的5件事! 整個裝機還是包含了各式零件,全都一次講完的話你們會想殺了小編,為了保命,今天我們就先從記憶體開始吧! 一、拆開記憶體包裝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記憶體包裝大概分成泡殼、紙盒袖套等等,設計風格每家略有差異,不過重點是包裝上所標示的資訊! 十銓T-FORCE記憶體在包裝上算是小編比較滿意的,有清楚標示產品的規格、特色、ICON化的介紹,一目了然又不會太過擁擠。 T-FORCE DELTA RGB: https://reurl.cc/2gXZVa 拆開外包裝後得取出記憶體,這時候別太過暴力啊,金手指和IC很脆弱,一不小心會弄傷它的,我們得像對戀人般的溫柔~(單身者別哭! 二、來一次全身性外觀檢查(拿記憶體時請避免擠壓IC) 主要檢查項目: 金手指是否全新(無刮傷、氧化)? PCB是否完整(無斷裂、毛邊)? 散熱片是否平整? 不過小編每天經手這麼多記憶體,倒還真沒遇過一打開就有上述問題的狀況,各位就當作保障自己權益的例行檢查就行,不用過於擔心。 買回來的每一條記憶體上,都會有產品序號貼,這個貼紙千萬別撕下來,我們知道目前市面上的記憶體都是終身保固,而你得有這個貼紙才會被受理保固。 三、插上主機板 記憶體在設計上都會有防呆設計,中間凹洞的左右兩邊長短不同,各位記得注意插的方向,不然硬插下去可能金手指就直接應聲斷裂! 每張主板的走線方式略有差異,建議如果是插兩支的狀況下,先參考主板使用手冊,確認雙通道的位置,如下圖為ASUS主板使用手冊上的說明: 插上記憶體的手法在之前的《記憶體簡易除錯流程》這篇文章中有說明,還沒看過的朋友趕緊去參考參考。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info/ins.php?index_id=215 《貼心小提醒》 記得插拔記憶體前須確實把電源供應器關閉後再動作,否則持續供電的狀況下有可能造成記憶體損壞。 四、BIOS設定 插上後確認其他元件也都沒有問題後就可以開機了,這時候不要急著進入到Windows打開遊戲,我們需要先進入BIOS確認記憶體狀況。 很多小夥伴不知道為什麼很害怕BIOS這個詞,感覺好像要做什麼很難的事,但其實進入方法很簡單,只要按下開機鍵後看到第一個畫面按下DELETE鍵,或是按完開機鍵後就死命的按DELETE就好!(別害怕小編都是這麼幹的!不會有什麼負面影響,頂多就是你的DELETE鍵壽命縮短了一些) 先別急著白眼!!!實在是因為螢幕反應比較慢,看到畫面進入Windows就來不及了!! 我們回歸正題! 進入BIOS後各位基本上看到的是簡易模式畫面,會列一些基礎資訊,能調整的東西不多。 我們需要進入到進階模式才能對記憶體多動一些手腳,由於不同主板廠會有不同的熱鍵,建議各位可以看一下畫面上的說明。 市面上頻率3200MHz以上記憶體以超頻記憶體為主,僅少數符合JEDEC原生3200MHz規格,更別說3600MHz、4500MHz等高頻率都需要進BIOS設定。 接著告訴你如何運行到廠商標示頻率,別再問買3600MHz為何只顯示2666MHz,目前常見板廠主要四家,又分為INTEL和AMD。 詳細說明請見《如何設定記憶體超頻》 https://www.teamgroupinc.com/tw/info/ins.php?index_id=221 以ASUS的INTEL系列主板為例:進入Advanced Mode後,使用鍵盤的右向鍵移動至“Extreme Tweaker” 接著找到“Ai Overclock Tuner”,按Enrer選擇後改為XMP,即可按F10儲存離開BIOS。 這是單純開啟XMP去讀取記憶體內SPD內容的方法,手法簡單適用入門玩家,按部就班就可正確超頻至記憶體標示頻率。 如果想要自己手動調整頻率,這邊簡單介紹手動超頻,不過數值組合搭配方式以及一些更細項的調整還需要經驗累積。小編這邊不多做敘述,畢竟超頻的世界博大精深,不是這短短一篇就能說盡的! 一樣在“Extreme Tweaker”頁,找到“DRAM Frequency”,按Enter後即可選擇頻率。 選擇完想設定的頻率,按Enter確定後,往下找到“DRAM Timing Control”,按Enter進入,看到“DRAM CAS# Latency”,這就是我們俗稱的CL值,從這個值往下的三格都需要配套調整,這部分就交給玩家們自行去嘗試,小編就不多說了。 還沒結束!CL值調整完後我們還得考慮電壓的部分,請按方向左鍵回到剛剛設定CL值的上一頁,往下找到“DRAM Voltage”並輸入電壓,這部分一樣需要經驗判斷多少電壓才足以支撐設定的頻率,小編不多談。 《貼心小提醒》電壓建議是一點一點的加上去,一次設定過高是會造成記憶體損壞的! 剛接觸的玩家在這邊有可能會因數值搭配不合適或是設定超出主板和CPU所能支援的最高頻率,而導致不斷自動進入BIOS、進不去Windows的狀況,這時候別太過擔心,不是記憶體出了問題,只需要再調整一下數值,或是按下快捷將所有設定還原為default出廠值,就可以進到Windows了! 五、確認超頻資訊 到這邊為止基本上前置作業就都完成了,不過還先別急著玩遊戲!得確認剛剛辛苦調整的內容是否確實運行中。 小編習慣使用CPU-Z這個軟體來確認記憶體運行狀況,下載後執行軟體,點擊上方”Memory”,接著看下方的DRAM Frequency,顯示的數值乘以2就是實際運行中的頻率。 CPU-Z download:https://reurl.cc/N63RGq 為什麼要乘以2呢? 是這樣的,我們現在所謂的DDR4,英文全名是Double Data Rate,所以我們在計算頻率上就需要Double一下>~< 而頻率的下方也可以看到運行中的CL值等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持續往下深入研究。 這邊請十銓PM為大家實際說明:https://reurl.cc/v1rW7l 好啦~到這邊為止該做的5件事告一段落,做了這麼多大家肯定也累了,關於記憶體最基本的介紹就到這裡,希望能幫助更多的人勇於嘗試自己購買零組件升級電腦或是自行裝機哦! 下一篇:《固態硬碟開箱使用教學–拿到新SSD你該做的6件事》
Read more